本报讯 眼下秋收工作已接近尾声,但在谯城区古井镇的民富新能源秸秆收储场,仍是一片忙碌景象,一辆辆满载着秸秆的三轮车“突突突”地驶入场区。
“现在人少些了,刚开始秋收的时候,送货车都排老长的队,一天最多时我们能收600多车秸秆,雇用了10多个工人,还忙得顾不上吃饭。”民富新能源秸秆收储场刘成军说。
刘成军告诉记者,他从2012年午季开始收购秸秆,当时采取的是定点收集的办法,他雇了几个农民到田间地头收购秸秆。
“那个时候就一个小场,一个老式打包机,规模很小。也没有农民主动拉来秸秆卖钱,我雇了几个工人到处去收,一季也收不了多少秸秆。”刘成军说,当时不仅秸秆收储不方便,销售也要跑到邻近省市。
近年来,随着秸秆禁烧力度的加大,秸秆可以打捆卖钱知晓率的提高,刘成军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现在每到午季和秋季,许多农民争先恐后地来送秸秆,拉完自己家的,再拉别人家的,有的农民一天可以挣到200多块钱,积极性可高了。”刘成军说,现在不仅古井镇的秸秆往这送,邻近乡镇的秸秆也会送来卖。
来卖秸秆的多了,生意变好了,刘成军的秸秆收储场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有3个大型收储场,5个抓草机,2个液压打包机,2辆运输车,年收储销售秸秆8000吨左右,年盈利近30万元。”刘成军表示。
对于刘成军来说,现在不仅秸秆收购变得容易,秸秆销售也不再是难题。“以前都是运到外省市卖,现在谯城区的秸秆发电厂也建好了,他们已经多次到我们这里来洽谈,说是我们收购多少他们就要多少,我们完全不愁销售。”刘成军笑着说,秋季已收购的6000多吨秸秆早已被订购一空,并且今年秸秆销售价格还有所提高。
秸秆打捆离田,走产业化发展路径,在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增收增效的同时,也让农户得到了更多实惠。
“我拉完自己家的秸秆,还可以拉别人家的秸秆来卖,最多时一天能挣二三百元,一季子能挣三四千元,非常不错。”正在民富新能源秸秆收储场卖秸秆的农民孙松云高兴地说,现在各村的地里,包括沟沿、路边、桥边都没有秸秆堆积,到处都很干净。
“前些年秸秆都是烧,烟雾熏得人睁不开眼。现在谁也不烧了,都留着卖钱呢。没有人烧秸秆就没有烟雾,环境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满意满意!”谯城区古井镇后老家村村民孙富原笑着说。 (记者 汝平)
新闻推荐
映霜秋桃味更美 硕果挂枝待采摘 谯城区赵桥乡70多亩秋桃上市遭遇销售难题
谯城区赵桥乡70多亩秋桃上市遭遇销售难题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