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言梅 武长鹏本报通讯员 葛新爱
“水稻与龙虾共养,每亩年收入达8000元,这在过去真不敢想。 ”10月28日,记者来到蒙城县立仓镇,久保田水稻收割机正在稻田里作业,土地承包户徐孝东高兴地说。
立仓镇位于蒙城县的东南角、茨淮新河与芡河交汇处,是亳州市海拔最低处,地势低洼、水患频繁,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传统品种收益不高。 “过去一亩地去掉成本,收入才几百元,土地流转500元一亩也没人要。 ”立仓镇薛庙村村民周小叶说,搞了稻虾共养后,1000元一亩也租不到。
“想扩大种养面积,却难租到更多地,都被大户们‘抢走’了。 ”徐孝东说,他流转了100多亩稻田搞稻虾共养,带领贫困户走产业扶贫的路子。贫困户徐保社将自家的10多亩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大户,加上在稻田务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一年收入超过4万元,顺利脱贫。
种养面积迅速扩大,立仓镇党委政府及时围绕产业主体和市场精准发力。全镇内引外联、重点招商、帮助销售,湖北华虾科技有限公司、蒙城商会等5家龙头企业很快签约落地,共建设“虾稻共作”基地2.2万亩。
“‘稻虾共养’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使用除草剂,是一种‘种有机稻、养生态虾’的种养模式,在收获小龙虾的同时水稻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薛庙村村党支部书记周德轩说,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生物肥,互依互补。
“目前全镇发展‘虾稻共作’流转贫困户土地1450余亩,贫困户流转土地收入达145万元,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160个,每年可增加贫困户收入558万元。 ”立仓镇党委书记陶振志介绍,依托“莲鱼共养”基地和“虾稻共作”基地,镇里还举办荷花龙虾节,打品牌,聚人气。
今年,立仓镇“虾稻共作、莲鱼共养、水农共荣、农旅共振”的产业创新模式在全县推广,蒙城县“虾稻共作”区域扩大到8万亩,年产值6亿元以上。目前,蒙城正在把小龙虾做成大产业,倾力打造皖北乃至全国知名的 “龙虾之城”,并计划到2020年将养殖面积扩大到20万亩,整条产业链的年产值达16亿元以上。
今年8月8日,蒙城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全省首批四个摘帽县之一。在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过程中,蒙城县精准施策、因地制宜。
种完小麦过后,蒙城县漆园街道花园村的贫困户欧瑞卿,并没像往常一样进入农闲季节,村里1760亩光伏基地产业园的蔬菜大棚,让他有了增收的新途径。 10月28日一大早,欧瑞卿便来到基地内,施肥、浇水、除草忙个不停。“自从村里光伏基地里的蔬菜大棚建好后,家里没事时,我就来基地干活,每天有五六十元的收入,一年家里也能增加近万块钱的收入。 ”欧瑞卿家中两口人,因老伴病重,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两年除享受帮扶政策外,通过自主努力,2017年已成功脱贫。
蒙城累计投资5.34亿元,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362座,总装机量76.7兆瓦,实现了60个贫困村全覆盖,206个非贫困村应建尽建。 2018年已发电6624万千瓦时,年等效利用小时数1192.5小时,累计收益14492万元,为156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稳定增收3000元。
“蒙城目前贫困人口已减少至6598户1819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04%下降到1.47%,60个贫困村已于2017年全部出列,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八个方面主要领域指标全部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蒙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袁辉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25日,2018年度亳州市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现场观摩会在蒙城县嵇康小区举办,来自亳州市各县区的质量监督员、在...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