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 蒙城新闻 涡阳新闻 利辛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亳州市 > 蒙城新闻 > 正文

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行善不辍照料残疾人多年,乐于奉献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被评为今年5月“安徽好人”——“多做善事,让人生更有意义”

来源:安徽日报 2018-07-25 15:2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通讯员 陈昂本报记者 孙言梅

夏日的午后,骄阳似火。7月19日,在蚌埠市淮上区八大集农场,一片绿树掩映下的民房外,99岁的老人郁蓬山正在和几位邻居拉家常。老人家坐在轮椅上,慈眉善目,尽管自己话不多,却仔细听着大伙说,偶尔搭一两句话,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

郁蓬山生于1919年5月,不久前刚过完自己的虚岁百岁生日。就在3个多月前,她在儿女的见证下,登记成为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第649位志愿捐献者。郁蓬山说:“这圆了我多年的心愿,也是送给自己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

郁蓬山被评为今年5月 “蚌埠好人”和“安徽好人”。

“烧了可惜,捐了还有用”

郁蓬山捐献遗体并不是心血来潮。 “4月初的一天,母亲跟我说,她要捐献遗体。她说身后遗体烧了也可惜,不如捐了还有些用处,算是为社会尽最后一点心力。 ”郁蓬山的小儿子葛国和告诉记者,多年前老母亲自己就曾到蚌埠市红十字会填写过一份捐赠器官的登记表,但这事必须征得家属亲人签字同意才能生效,当时子女不在身边,母亲后来一忙便搁置了。郁蓬山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个多年的心愿如影随形,想到自己可能为时不多,便跟儿子诉说了心里的想法。

为了圆老母亲的夙愿,葛国和打通了蚌埠当地媒体朋友的电话,请他们帮忙对接可靠的捐献接受机构。于是,4月4日上午,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两名工作人员带着 《志愿捐献遗体(角膜)登记表》,来到了八大集农场。

“我志愿在逝世后将自己的遗体 (角膜)无偿奉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为我国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在捐献登记现场,郁蓬山的女儿葛国侠将志愿书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念给母亲听。当听到捐献的遗体将用于祖国的医学研究时,郁蓬山不停地说:“很好,很好。 ”女儿葛国侠代填登记表,老人最后签名。不到半个小时,郁蓬山老人就完成遗体捐献登记过程。她很开心,看着填好的3份登记表,笑得合不拢嘴。

“老太太,您成为我市第649位遗体捐赠志愿者,感谢您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的贡献,祝您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登记结束,蚌埠医学院接受站负责人俞鹏向郁蓬山表达了感谢和祝福。

俞鹏介绍,近年来随着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捐献的队伍中来,目前该站已实现捐献遗体 (角膜)65例。实现捐献者的名字永久铭刻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的纪念碑林上。每年春分时节,蚌医接受站都会组织捐献者家属到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开展纪念活动,缅怀奉献大爱的捐献志愿者。

“郁蓬山老人是我们站自2004年建站以来登记的最大年龄的志愿者。老人家有着不平凡的勇气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俞鹏说。

乐善好施,喜欢帮助他人

“母亲坚持捐献遗体,身体力行为儿女做表率,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葛国侠告诉记者,老母亲郁蓬山年幼上过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国学经典对老人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莫大影响。 “加上母亲经历过战争年代,体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她深知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所以常怀感恩、奉献之心。 ”

抗战时期,郁蓬山在老家蒙城县泰山小学当老师,带着学生一边躲避日寇一边学习。当时条件艰苦,为了让学生有课桌使用,她用土坯堆成课桌,将上面打磨平整,让学生趴在上面写字。学校师资匮乏,郁蓬山便一人教授语文、算术、音乐等多门学科,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1958年,郁蓬山进入蚌埠市原第三玻璃厂,当了一名配料工人。 “人家都说粉尘有毒,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别人不干,我不怕。 ”郁蓬山说,在工厂一直干了15年,然后下放两年后,又回到工厂,一直工作到1979年退休。

退休后,郁蓬山来到八大集农场,和小儿子葛国和生活在一起。在八大集农场退休职工家属俞侠眼中,郁蓬山面慈心善,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面对,而且喜欢帮助他人。 “老太太总是乐呵呵的,谁家有个困难,她都乐于伸出援手。 ”

俞侠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八大集农场职工小朱的残疾哥哥朱宜宣从农村老家过来投奔小朱。60多岁的朱宜宣无儿无女,到农场不到半年时间,弟弟小朱突然去世,一时间朱宜宣生活没了门路,吃饭都成了问题。郁蓬山知道后,便将朱宜宣喊到家中,把他当作自家人对待。朱宜宣耳朵聋,眼睛几乎看不见,后来又瘫痪在床,郁蓬山和儿子葛国和便一粥一饭地照顾他。这一照顾就是近20年,直到朱宜宣去世。

在郁蓬山的床边,有一个破旧的纸盒,装满了几百张小纸片,上面工工整整写满汉字。葛国侠告诉记者,这都是母亲为了教小秀认字制作的卡片,这么多年一直保存着。小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郁蓬山在老家蒙城收养的一个女孩。当时女孩才4岁,郁蓬山看着小秀孤苦无依,吃百家饭也不是长久之计,便将她带回蚌埠亲自抚养长大。老人家手写识字卡片,教小秀认字,后来还帮小秀找到了亲生父母。葛国侠说:“母亲一辈子乐善好施,也时常教导我们多做善事,多做贡献。 ”

勤俭节约,传承好家风

郁蓬山家中装饰简单,除了桌椅和电视机等基本家具外,堂屋挂着的一幅“厚德载物”书法作品算是家里唯一的装饰品。这是几年前老人家请人题写的,以此警醒子孙后代多积善积德。

“母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们做人做事。 ”葛国和说。去年8月的一天,葛国和在农场路边捡到一个钱包,里面装有身份证、合同书和4万多元现金。为了及时联系到失主,70多岁的老葛不顾烈日当空,骑着三轮车四处打听,几经辗转终于找到失主。拿到失而复得的钱包,失主万分激动,为了表示感谢,特意送来一面锦旗。这面锦旗至今摆放在郁蓬山的卧室里。孙子辈过来看望她,老人家都会把锦旗拿出来,以实物实事教导后代。

郁蓬山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定居在南京。女婿去世后,女儿葛国侠也搬到八大集农场,和弟弟葛国和一起照顾老母亲。每天早晨,郁蓬山准时6点钟起床,女儿帮她穿衣服、梳洗。吃完早饭,儿子会推着老母亲到农场周边溜达,看看风景,和邻居拉拉呱。空闲的时候,姐弟俩会陪着老母亲看她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节目的出题环节,很多优秀选手答不上来的诗词,郁蓬山常常能脱口而出,而且一字不差,展现出一定的国学底蕴。

郁蓬山一生艰苦朴素,也时常教育子孙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母亲时常告诫我们,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也不能铺张浪费。 ”葛国侠说。

“过去我住过土房子,走过泥巴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家实现电器化,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坐公交15分钟就能进城赶集,非常方便。 ”说到如今的生活质量,郁蓬山止不住地夸赞。她的退休金由最初的一个月几十块涨到现在一个月2400多元,生病有医保,每年还享受高龄补贴。老人家对记者感慨:“现在日子过得美,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活到这个年纪,如今我吃穿不愁,儿孙满堂,知足啦。饮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也要为社会多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多做善事,让人生更有意义。 ”

题图:7月19日,郁蓬山手捧捐献登记表。

本报记者 孙言梅 摄

新闻推荐

大学生在双龙社区办田园课堂

本报讯暑期,蒙城县乐土镇双龙社区又来了一批大学生,他们与社区的留守儿童在农民文化乐园一起唱民俗歌谣、吟国学经典。安徽...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聚焦重点化解问题2018-07-24 13:18
评论:(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行善不辍照料残疾人多年,乐于奉献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被评为今年5月“安徽好人”——“多做善事,让人生更有意义”)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