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玉芳
通讯员 王华斌
近年来,蔬菜销售难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常有外出务工人员倾尽积蓄回乡种菜,却不料菜价跳水、销售无门,出现亏损。然而,在蒙城县采访时,听说该县“丝瓜大王”葛振种的蔬菜不仅都高价销售,还供不应求,这着实让记者感到好奇:这个“丝瓜大王”到底有啥诀窍呢?
种菜巧打“时间差”
同样种植豆角,普通农户卖六毛钱一斤,葛振的豆角卖两块钱一斤。同样是萝卜,农户冬季卖一毛多一斤,葛振夏季卖到两块多。
这个蒙城人口中的“丝瓜大王”到底有什么魔力?葛振说,秘诀其实就是“时间差”。
“人家种你也种,大路货肯定销售难,但是人家没上你早上,人家下市你上市,那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种辣椒、萝卜,还是豆角、花菜,葛振始终遵循一个规律:茬口要么提前一个月,要么推迟一个月。
这事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到底怎么掌握这个茬口的分寸呢?投身农业之前,葛振和妻子丁玲在县城经营了多年酒店,2012年6月开始转向农业,在岳坊镇胡寨村建设了易宏现代农业生态园。在商场打拼多年,葛振的市场嗅觉十分敏锐。
“想干好农业,你就不能做甩手掌柜。像每年春秋季节就是蔬菜价格波动最大的一个阶段,很关键。 ”这个时候,葛振每天凌晨一两点都去跑市场,去各个菜市场详细记录,每种蔬菜什么时间价格最高、什么时间最低,第二年他就按照这规律安排茬口。
目前,葛振常年种植丝瓜有80亩,大棚里则是一地三茬:有机花菜、萝卜和辣椒。去年,合作社年产无公害蔬菜1100吨,共实现销售收入3102.6万元,盈余205.4万元。
一次,在一个合作社论坛上,一名专家说,有很多合作社都要靠政府补贴生存,葛振当即上前介绍了自己合作社的情况。他说:“做农业关键得走心,没有真感情做不好农业。 ”
不能当“甩手掌柜”
葛振和妻子对农业都有着巨大热情。葛振的父亲葛维连,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养牛状元”,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投身农业,葛振也想重现父亲昔日风采。
但一开始,他也免不了走弯路。第一年种蔬菜,葛振就亏了30多万。 “那时候啥都不懂,从山东请来一个技术员,一个月一万块。技术员说干啥就干啥,种了20多个品种,结果都亏了。我就想,这技术还得掌握在自己手上。 ”
从那以后,只要一有农业培训机会,葛振都会积极参加,认认真真听到最后。 2015年,安徽省开始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县里推荐葛振前往安徽农业大学参加培训班,结识一大批蔬菜种植同行和专家们之后,葛振的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听农大专家说,种蔬菜品种不要太多,规模不要太大。 ”葛振便主打丝瓜品种,再搭配一些用工少的辣椒、豆角、萝卜等。他专跑市场,爱人负责技术攻关。
记者看到,丁玲的手机上,蔬菜群存了几十个,每天一有空就会和全国各地的蔬菜大户、种植专家交流,遇到问题都记下来,记录本已经攒了10多本。因此,同样的丝瓜品种,经丁玲的手种出来,外形发青,新鲜诱人。周边的丝瓜卖1块,葛振卖1.2元1斤,即便这样,还供不应求。
培训贫困户“创富”
易宏合作社经营蒸蒸日上,被评为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葛振本人也当选亳州市人大代表。此时,他考虑更多的则是如何带着贫困户致富。年初,恰逢蒙城县人社局在挑选合作社承担对部分贫困户技能脱贫培训的任务,葛振便主动应承下来。
80名贫困劳动力,葛振举办了两期培训班。来参训的农民年龄偏大,很多还不识字,葛振深知,照本宣科的授课起不到任何作用。为此,他和妻子动手编写了一套教材,夫妻俩亲自授课,讲自己创业的经历、经营的心得。
“我们说打时间差,学员都很感兴趣。可是,怎么打时间差,夏天怎么种萝卜,他们还不是很明白。 ”丁玲说,培训时他们便采取了“3+7”的“双元制”培训模式:3天课堂理论,7天农场实践,学员们深入大棚基地,夫妻俩手把手地传授经验。
“从带动就业来看,葛振的培训班效果很明显。 ”蒙城县人社局相关人员高洁告诉记者,有的学员受到鼓舞回去创业,合作社就给他们提供技术跟踪指导、统一供应种子肥料。还有的贫困户学到技术后,留在农场打工,等到时机成熟,葛振再带动他们一起创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12日上午,九三学社市委会组成工作组赴蒙城县板桥集镇大苑村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回头看”活动。工作组采取随机抽查走访方式,重点查看5月18日至19日工作组第五批问题清单反映的问题解决...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