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夏海军 三次申请驻村扶贫,终于如愿;四次化疗,依然坚持奋战一线,为了扶贫,她甘于奉献,边工作边与癌细胞战斗,她愿意永远和贫困群众在一起……
安徽行政学院选派阜阳市颍泉区王寨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九三学社社员徐冬梅,今年10月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最近这几天,她依然拖着病体和贫困户打成一片,为他们脱贫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望着皖北这片熟悉的土地,她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想回来,继续完成多年前的梦想。”“到农村去工作”——一个“三农”学者萦绕多年的梦想
11月14日,记者驱车来到阜阳市颍泉区伍明镇王寨村。车子沿着崭新的水泥路前行,沿途看见一栋栋白色小楼。车停村部附近,不远处的文化广场上传来音乐声,几十个村民穿着演出服正在跳广场舞。
“王寨村从过去的‘灰黑色’变成了现在透亮的‘白色’。”徐冬梅和记者聊起这一年多来的变化,“去年来时正好是4月底,杨絮漫天飞扬,连带着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村民的脸色看上去也有点灰土气,缺少点精气神儿。没有路灯又经常停电,一到晚上,村里一片漆黑……”
时间回到2017年4月28日,安徽行政学院举行简朴的欢送仪式,欢送徐冬梅等四位扶贫干部启程奔赴王寨村。徐冬梅脸上洋溢着笑容——她多年来想到农村工作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王寨村地处颍泉、太和、利辛三县交界处,是伍明镇两个未脱贫的贫困村之一,条件十分艰苦。送行的队伍中,徐冬梅的同事江又明教授说:“我为她感到高兴,也暗暗为她担心。她身体虚弱,爬楼梯都气喘吁吁。”另外一位老同事李丽琴也很担忧:“在那呆好几年,冬梅都快退休的岁数,身体吃得消吗?”
徐冬梅说,她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但作为研究“三农”的学者,特别想为农村做些事情。有一次,她去皖北调研,让她坚定了驻村扶贫的信念。“我在一个贫困村,看到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差,农村的面貌也不好,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
扶贫工作又苦又累,而徐冬梅却多次申请。在2017年前,徐冬梅曾经两次申请驻村帮扶,单位考虑到年龄、身体等因素,没有选她。2017年4月24日,省委组织部下发选派第七批扶贫工作队的通知,要求4月26日报送选派名单。这一次又被紧盯着的徐冬梅及时获悉,她第三次申请。“冬梅身体不好,我们当初的确没有考虑到她。”安徽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汪刘送如是说。
“我这个年龄了,这次再不能去,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徐冬梅找到学校领导,诚挚恳求驻村帮扶。按照相关部署,“双包”单位选派三人驻村即可,安徽行政学院最终选派了四个人,徐冬梅终于成为一名扶贫干部。
为了尽快摸清村情,找出治贫对策,驻村刚开始的一个月,徐冬梅和扶贫工作队的同事们一道早出晚归,对这个有着22个自然村、1506户6928人的大村实施“5+2”“白加黑”式地摸排,足迹覆盖了全村7000亩土地。半年一过,村里就变了样:有了光伏发电站、党员活动室、村民服务大厅、电子商务扶贫驿站、村民文化健身广场等。自来水通了,环境美了,村民笑了。王寨村第一书记徐杰说:“徐大姐是工作狂,起早贪黑地干。夏天腿上被蚊子咬得到处都是包,仍然坚持走村串户。” “我心有不甘。”——一个患癌扶贫干部坚持不脱离工作的大爱情怀
2017年12月的一个深夜,寒风呼啸。王寨村村部灯火通明,扶贫工作队连夜开会,商讨如何发展主导产业。徐冬梅离开会议室半小时未归。徐杰回忆:“我外出找她时,徐大姐躺在走廊过道上,面色苍白,四肢无力,虚汗直流。”
王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疲倦的徐冬梅却病了。早在事发前2个月,徐冬梅就多次发烧咳嗽,还有其他病症,她没有告诉任何人,依然坚守在村里。
当年11月5日,徐冬梅趁女儿带着村里的贫困孤儿赫登清逛动物园之际,抽空参加职工体检活动,后赶去给赫登清买衣服。正在商场时,她接到医生的电话。当“肺癌”两个字从电话传出时,徐冬梅愣了很久。看到眼前的赫登清,想到马上就要迎接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村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办理,她决定要赶回王寨村。徐冬梅说:“当时想既然患了病,也不在乎这一个月了,等忙完这段时间再说。”
返回村里,徐冬梅依然是加班加点,毫无休息退缩之意。一个月后,她回到合肥再次检查,癌细胞已经感染部分淋巴,又被诊断出甲状腺癌。当值医生听说她的经历后十分惊讶:“还没有遇到患恶性肿瘤的人,为了工作放弃一个月的宝贵治疗时间。”
做完手术,醒过来的徐冬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没事,住院歇几天就可以回村里了。”今年春天,在结束了四次化疗后,徐冬梅带着抗癌药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王寨村。
“我心有不甘。”徐冬梅重回村后,给分管扶贫的汪刘送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村子还没有出列,我自己不能‘先出列’了”。汪刘送回忆,由于她肺部手术后身体很虚弱,学院党委在向组织报告后,强行将徐冬梅从一线带回。“但即使这样,冬梅仍然心系村里的扶贫工作,并常常给村里打电话询问近况。”
王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徐冬梅的感召下,带领贫困群众奋力脱贫。今年初,躺在病床上的徐冬梅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王寨村全村178户379人当年顺利脱贫。
“徐妈妈真好!”——一个让贫困群众爱戴信赖的“亲人”
“徐姐”“徐妈”,在王寨村贫困户和贫困儿童的心中,徐冬梅不是外人,她甚至比亲人还亲。王寨村是两个行政村合并的,各自然村之间距离较远。徐冬梅到村里不久后,就把自家唯一的私家车开到了王寨村作为扶贫公车。由于村路破烂,用车过度,导致车辆几近报废。徐冬梅找来丈夫女儿商量,一家人凑钱掏了首付,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辆高底盘的SUV专门用于扶贫工作。如今,在王寨村,村民老远看到一辆SUV奔驰在公路上,就琢(着徐姐要来了。
“徐妈妈真好!”记者在村里遇到孤儿赫登清,小家伙眼睛黑溜溜的,说起徐冬梅一脸感激之情。去年刚到村里时,徐冬梅发现赫登清跟着年岁较大的伯父、伯母生活,学习上有诸多不便。于是,她经常在傍晚工作结束后来到赫家,教他背诵唐诗,讲解算术。“徐姐每次来,总会给孩子带衣服、书、零食。有时候还会把孩子带到合肥家里,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赫登清的伯母狄桂兰说。
贫困户张克江身体残疾,徐冬梅得知情况后,隔三差五就到他家嘘寒问暖,帮他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久而久之,张克江脱贫的劲头也足了。通过种药材、卖馓子,如今的张克江一家摘掉了“穷帽”。“徐姐经常鼓励我,让我踏实地干,往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张克江说。
像张克江一样,贫困户吴秀英也对徐姐充满了深深的感情。吴秀英告诉记者,在徐冬梅的帮助下,她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增收1200元。“徐姐把我当成亲人,我知道她生病后,哭着给她打电话。她劝慰我要好好生活,她会很快返回村里来看我。”吴秀英抹着眼泪说。
徐冬梅的女儿在母亲的影响下,去年从英国留学回来毅然考取了选调生,如今也在另外一个地方参加扶贫工作。江又明教授说,徐冬梅的大爱精神不是在扶贫过程中暴发的,而是多年形成的。她的这种精神不仅影响到家人,也感染了周边的人,现在学院的扶贫班车不定期发往王寨村,学院很多同事都积极参加。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徐冬梅始终面带微笑,回顾一年多的扶贫生活,话语中满是对王寨的不舍与眷恋,丝毫看不出疾病带给她的苦痛。“我无怨无悔。”徐冬梅坦言,疾病固然使她的健康每况愈下,她不能经常来了,但一定会发动亲人、朋友和学生们,关心、帮助王寨村的贫困户。看到村里一天天变好,她的心里充满快乐。 (载11月20日《安徽日报》)
新闻推荐
为民寄深情 冬梅香更浓 ——记安徽行政学院选派阜阳市颍泉区王寨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徐冬梅
三次申请驻村扶贫,终于如愿;四次化疗,依然坚持奋战一线,为了扶贫,她甘于奉献,一边工作一边与癌细胞战斗,她愿意永远和贫困群...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