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攀峰用面团塑造的关羽威风凛凛 张延林 摄
指尖“非遗”受追捧
玫瑰娇艳欲滴,寿星笑容可掬,关羽威风凛凛……在杨氏面塑传承人杨攀峰的手中,一个个用面团捏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在利辛县,面塑这门技艺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历练以后,依然薪火相传,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榜单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8月12日,亳州市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展示非遗项目,五禽戏、二夹弦、心意六合八法拳、锡包壶等12个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向市民展示了项目技艺。其中,惟妙惟肖的杨氏面塑吸引了不少的目光。
杨氏面塑传承人杨攀峰展示的是一个关羽塑像。只见关羽手握青龙偃月刀,骑在战马上威风凛凛,战马前腿腾空,似是要加速往前冲……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作品竟然是用面团捏出来的。
对于杨攀峰来说,这都不算什么。他还曾用200斤面粉制作出了足球明星C罗,他给歌星刀郎捏制大小一比一面人,也惟妙惟肖。
面塑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唐宋时期,随后历代皆有继承和发展。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早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内容上取材多为传统民间故事,人物造型占的比例比较大,因而又称为“面人”。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面塑从业者最初是把其当作谋生的手段。
杨氏面塑的原料主要是面粉,需要经过勾兑、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多个过程。不同于彩塑作品是成形后再着色,面塑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地组合而成。
“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多种颜色,什么时候该用到哪种颜色,都要提前想好。”杨攀峰说,面塑不仅要求手上技术好,还要了解服装设计、发型设计等方面的辅助技艺。
从谋生手段到非遗技艺
利辛县永兴镇地处淮北平原腹地,人文厚重,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之乡。该镇的杨元村就是杨氏面塑的发源地。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面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生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经济价值。
杨攀峰的面塑技艺是跟爷爷学的,他的爷爷杨文挺活着的时候是远近闻名的“捏面王”。“我爷爷会两种手艺,一个是捏面人,一个是吹唢呐。”杨攀峰说,有时候爷爷甚至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他曾用面捏出了唢呐,并吹出了唢呐的声响,让观者拍手叫绝。
作为杨氏面塑的传承人,杨攀峰在保留杨氏面塑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老北京面人对杨氏面塑进行了改良,让普通百姓喜闻乐见。从高不过寸的古代淑女到身长六尺的财神爷,从十几厘米人物塑像到高达两米的憨豆先生,杨氏面塑在变形夸张的手法中能准确捕捉住人物的神情。此外,他还取得了面团工艺的突破,解决了面的防腐、柔韧度、开裂等一系列难题,捏出的面人不霉、不裂、耐摔打,并创造性发展了看形捏塑的技术。
“我们的面塑可以摔打,不会断掉,而且可以用来收藏。”杨攀峰说,并不是说只要把作品卖出去就可以了,不用考虑顾客买回去以后怎么样,作为一个面塑匠人,他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
传统技艺希望后继有人
1998年,杨攀峰受深圳罗湖商业城邀请从事面塑推广工作,他的作品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太阳报》《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深圳卫视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他的作品《十二生肖迎大运》获深圳市第七届外来青工文体节综合类银奖,作品《藏族人物》获中国工艺文化创意铜奖,并向参加广东大运会的运动员们展示了面塑技艺……
“很多人就感叹,你怎么会捏得这么像。除了我自己比较喜欢面塑,也和长期的练习分不开。而且,还要不断地创新。”杨攀峰说,和祖辈相比,他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手法,但梳子、篦子和剪刀等工具更加精巧,面塑作品也更加追求细腻、逼真。
如今, 杨攀峰和妻子在深圳开了一家面塑工作室,与当地多家动漫公司合作,制作卡通人物。他的妈妈、儿子以及两个弟弟均在深圳随他制作面塑。
然而,由于杨氏面塑传承人受传内不穿外的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杨氏面塑传承人中只有杨攀峰一人技艺达到成熟状态,其弟弟杨刚、杨超、其子杨磊等人的技艺只能勉强达到基本成熟。
“我在2010年办了面塑培训班,徒弟也有上百人,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杨攀峰说,他希望通过广收门徒、广授技艺,把面塑这门指尖上的艺术传承下去。
(仇高山 记者 蒋加磊)
新闻推荐
8月4日,福利彩票七乐彩第2017090期开奖,亳州市利辛县福彩34171023号站点喜中七乐彩当期全国唯一一等奖,奖金高达170万元。这是继6月份喜中福彩双色球一等奖后,利辛彩民再次喜中大奖。得知中奖消息后,...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