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 蒙城新闻 涡阳新闻 利辛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亳州市 > 利辛新闻 > 正文

贫困村升腾新希望 走进利辛县阚疃镇宋圩村

来源:亳州新报 2017-08-08 09:45   https://www.yybnet.net/

宋圩村的两座村级光伏电站能给村集体每年带来44万多元的收入在泥鳅养殖场打短工的马素琴的日子有了奔头

□本报记者 杨文刚 文/图

产业扶贫萌芽发

宋圩村位于利辛县阚疃镇以东五公里处,背靠茨淮新河,东临凤台县尚塘乡,东北接蒙城县篱笆镇,地处三县交界处,是利辛县没有出列的八个贫困村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宋圩村,感受那里人的精气神、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一切正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

7月19日下午三点,日头正毒,空气中没有一丝风。

在阚疃镇宋圩村,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中,一块还露着“白皮”的田地特别显眼。

“别以为这块地里啥都没有,这里可孕育着宋圩村产业扶贫的大希望。”说着,市中级人民法院下派扶贫干部、宋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孙健用手扒拉开土,指着土里的一个小黑粒告诉记者,“这是中药材射干种子,还没有发芽。根据今年的行情,每亩纯收入在4000元。”

这片射干的种植面积为十亩,主人是宋圩村村民宋中先。

宋中先是宋圩村的“能人”,早年在外地做一家国内著名日化用品公司的代理商,这几年回来后也没闲着,组织了一支建筑队,在十里八乡建房子。今年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下,他决定发展中药材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从亳州请来的专业人员指导下,宋中先结合宋圩村的土质对症下“药”,目前首期60亩丹参和10亩射干已经下种。“今年共投资了10余万元,这70亩就是试验田,明天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最终扩大到一千亩的规模,并无偿给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带着大家致富。”宋中先说,他的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将优先吸纳贫困户。

在此之前,宋圩村的产业发展几乎是空白,只有一个民营企业——生产铁皮家具的朝阳家具厂,吸纳了30人左右就业,其中有四人是贫困户。“这四位贫困户,2016年都实现了脱贫。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孙健说。

反复论证后,村里定下了发展特色种植,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民收入的路子。

发展产业,谁来干?哪里来的资金?关键还是要从内部挖潜力。

“但凡叫‘圩\’的地方,都是容易涝的地方,宋圩村就是这样。加上当年修茨淮新河,占用了宋圩村的土地,很多人只剩下几分地,埋下了穷根。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像宋中先这样的能人走了出去,见了世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孙健说,发展产业,要动员他们回来。

在上海发展的宋涛回来了,流转了他所在自然村——篦子宋200余亩低洼地发展循环经济。“这些低洼地,种粮食收不了多少。宋涛以8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去,全村民组72户都直接拿到了钱,而且还可以去他那里打工。”篦子宋村民组长宋中辉说,这其中包含了15户贫困户的土地。

在青岛发展的马广耀回来了,流转了百亩土地养殖泥鳅,目前一期开挖鱼塘24亩,已经投放泥鳅苗。“泥鳅的价格要20多元一斤,市场前景很好。”

“我们鼓励贫困户利用小额贷款入股马广耀的泥鳅养殖场,目前100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正在推进。这一个产业的发展,每年可以为每户贫困户增加入股收入3000元。”孙健说。

就在今年6月,宋圩村的两座村级光伏电站正式并网,这将给村集体每年带来44万多元的收入,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帮扶贫困户等方面。在孙健看来,村里的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脱贫了更要好好干”

7月19日下午四点,太阳极不情愿地向西移动。

在马广耀的泥鳅养殖场,首批泥鳅苗已经长到了小拇指长。它们好像也知道天气的炎热,纷纷躲在泥鳅塘靠西阴凉地里,欢快地游着。

而马素琴却全不顾炎热,拿着工具正在清除养殖池里的残留饲料。“天太热了,等傍晚凉快点的时候再干吧。”记者劝道。“没事,农村人不怕热。再说,我不好好干,万一再返贫了,咋能对得起党、对得起政府?”说着,马素琴哈哈笑了起来。

2002年,马素琴的丈夫因癌症去世,撇下了马素琴和两个孩子,留下了治病欠下的数万元外债。

从此,马素琴既要拉扯两个孩子,供孩子上学,还要赡养老人,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在西北师范学院的大儿子,每年享受全日制本科“雨露计划”补助2000元,上高中的小儿子每年享受兜底补助4500元;马素琴在村里的铁皮家具的家具厂打工,每月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

马素琴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还清了外债,2016年光荣脱贫。但脱贫不脱政策,她的两个孩子仍然享受教育扶贫政策。

虽然脱贫了,但马素琴却没有闲下来。马广耀的泥鳅养殖场一开干,她就来到这里又打了一份短工,在家具厂没事的时候,就到泥鳅养殖场帮忙。

“日子越好过,越要好好干。” 马素琴说,明年,大儿子就大学毕业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和马素琴不一样,王占礼、李先云夫妇原本是村里有名的富裕户,是大家羡慕的对象。2000年前后,王占礼一家就在上海经营水泥扎下了根。2003年,王占礼的儿子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从此,王占礼一蹶不振,生意也慢慢经营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年幼的孙子回到了宋圩村。慢慢地,曾经的富裕户,变成了贫困户。

“后来,扶贫工作队就找到我,希望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双手脱贫。”李先云说,他们夫妇于是来到了朝阳家具厂打工,夫妇二人每年收入5万元,2016年光荣脱贫。

“今年,宋圩村的脱贫目标是9户17人。”孙健说。

夯实基础助扶贫

四干沟轻轻流过宋圩村,流入村后的茨淮新河。宋圩村也有了阚疃镇东的唯一一座水闸。

因为有水,加上地势低洼,宋圩村一直有种植旱稻的传统。但近年来,水闸因为年久失修,漏水现象严重,开启闸门的枢纽也锈迹斑斑,几乎失去了作用。

“相比小麦,稻子的经济价值更高,我们打算加大结构调整,把旱稻的规模发展到一千亩。”孙健说,这就必须要有水,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经过扶贫工作队多方联系协调,有关部门同意维修改造,将原水闸闸门由手动改造为电动。

7月20日一大早,孙健前往县城参加扶贫工作会议,利辛县委宣传部下派干部、宋圩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武林,利辛市容局下派干部、扶贫工作队队员董立峰则前往水闸,查看工程进展情况。

在施工现场,两辆运土车正把土方倒入四干沟中。“先截住水,然后再维修。”武林说,“过几天就完工了,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基础设施夯实了,精准脱贫才能推动得更加有力。

“我们到村以后,专门用了一天时间查看村里的路桥等基础设施情况。”武林说。

目前,除宋圩村村主干路外,通过一事一议修建的3公里道路正在修建,村头的一座老旧桥梁也正在协调中,有望很快得以修缮。

7月20日傍晚,利辛县扶贫宣传文艺演出队走进阚疃镇宋圩村大李庄,开展文化扶贫活动。本乡本土的演员们,通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扶贫政策,宣传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等理念。那悠扬的歌声,唱出的坚定的音色,是致富的音符,是希望的乐章。

新闻推荐

因病致贫之后 ◎解珂

接到潘校长的扶贫任务,我赶紧和我班的学生家长——慈的爸爸电话联系,约好第二天一起回他们的农村老家。第二天下午,我开车到学校,我们约好在学校门口会合,然后,我带着他们一家,驶向他们的农村老家——王...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贫困村升腾新希望 走进利辛县阚疃镇宋圩村)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