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新闻 蒙城新闻 涡阳新闻 利辛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亳州市 > 利辛新闻 > 正文

一位村医和他的24位艾滋病患者 □记者 曾莹莹 见习记者 张慢

来源:亳州新报 2011-11-29 17:26   https://www.yybnet.net/

张振江(右)在为患者量血压 曾莹莹/摄

地点:利辛县刘家集乡刘染村

时间:11月26日——27日

56岁的张振江是一名既普通又特别的村医。

32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像中国大多数村医一样,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身边那些淳朴的村民。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那时一场席卷全国多地的卖血悲剧最终演变为一些村庄集体的哀痛。刘染村也是其中之一。

昔日的村民变成了“艾滋病”患者,但张振江依然做着自己的村医。他说,“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不能不管他们!”

从接触村里第一个艾滋病毒感染者到现在成为一名艾滋病患者的专职医生,他看着一个个家庭悲剧上演,同时,他也见证着艾滋病救助体系逐步有序地建立和这个“艾滋村”从乌云笼罩到曙光渐亮的过程。

乡村医生和他的24份“牵挂”

11月26日上午,阳光明媚,刘染村里宁静而安详。村医张振江手拿一个血压计顺着小道朝村里方向走去。每天闲暇时他都会到村里走走,看看那24个让他一直牵挂在心的人。

3位村民正站在路边闲聊,见到张振江,热情地打着招呼。“你今天身体咋样?”张振江询问其中一位村民。“差不多,不知道血压可高了!”这位村民说。“走,我再给你量量。”张振江说。

这位村民叫张灵岩,是位艾滋病患者,患病17年来,一直都是张振江帮他做检查和治疗。张灵岩说,因为自己患病干不了重活,就买了一辆面包车跑车,载村民往返村里和乡里,既方便了村民又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

“血压正常,天冷了,平时注意保暖,别感冒了。”张振江叮嘱张灵岩。

张灵岩放心地笑了:“张医生人好得很,啥时候叫他啥时候到。”

村里像张灵岩一样的艾滋病患者共有24名,张振江是他们的专职医生。

“去县里看病一趟得花8块钱车费,再加上吃饭,得十几块,不如让张医生给看看,他对俺的身体状况最了解,照顾得又周到,我就信他。”张灵岩说,他对张振江非常依赖,对其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充满感激,“我也不识字,不知道咋形容,反正他照顾俺就跟父母照顾孩子一样,特别尽心,我就这感觉。”

“换血能治病?没这说法”

村里的24名艾滋病患者大多是因当年卖血染上艾滋病的。上世纪80年代末,“血浆经济”开始在当地出现,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那时候抽400毫升血能卖100块钱。”张振江说,为挣钱而卖血的都是村子里比较贫苦的村民,还有些村民卖血是因为“换血治病”这一说法。

“那时候都说谁要是头疼、腿疼啥的,去卖血,换换血就好了,结果都去卖血了。”村里一位艾滋病人说。

看着村民们因为这些无厘头的原因去卖血,张振江也曾跟他们讲过“没这种说法”,可是大家宁愿相信它有效。谁也没想到,因为卖血,会让那么多人染上艾滋病。

张振江还清晰地记得他当初接诊第一个疑似艾滋病患者时的情景。那位村民40岁左右,腰部长满了疱疹,因为从未接触过艾滋病,当时张振江为这位村民诊断的初步结果是坏血病,直到1995年利辛县第一例艾滋病患者确诊后,这位村民再次检查,才被确诊为艾滋病。

那时候乡村医生较少,陆楼村、徐田村、刘染村,三个村只有张振江一名医生,陆楼村是利辛县艾滋病患者最多的乡村,那时有200余人,徐田村8人,刘染村32人。后来,县里实行一村一医,张振江就成了刘染村艾滋病患者的专职医生。

张振江说,因为了解艾滋病传染的三种途径,所以面对艾滋病人他倒没有多少恐惧,他妻子出生在医生家庭,所以对他每天频繁接触艾滋病人并未给过他任何压力。

见证谈“艾”色变到禁区松动

刘染村卫生室,一位二十五六岁的女子正坐在长椅上输液,几位村民围在药房里,张振江正在为他们配药。

一名男子叼着一根烟,微笑着走进来。“坐,一会儿给你查。”张振江招呼着。这位男子名叫张灵亚,今年59岁,2003年县里对有过卖血史的村民进行普查时被查出患有艾滋病,他现在每周都会定期来找张振江做检查。

张灵亚说,他和村民们一样是因为卖血感染上艾滋病的,一开始并没有任何症状,2003年普查时才得知自己的病情。“我就卖了两次血,就染上了,真够倒霉的!”张灵亚说,得知自己得病后,他非常害怕,因为当时对这个病一点也不了解,感觉就像天塌了一样。后来慢慢平复了,现在心态挺好,没啥思想负担,几个孩子在县城过得好,他也很快乐。

和来此看病的普通病人一样,看不出张灵亚有任何的异样。检查完毕,张灵亚起身继续和村民们聊天。“看我这里面,鹌鹑!”张灵亚拍拍自己上衣内口袋笑着说,“我养好长时候了,给人家鹌鹑比赛叨架!”他那滑稽的表情,把大家都逗乐了。

张振江说,这些艾滋病人与村民们相处得很和谐,村民与这些艾滋病患者之间的鸿沟正逐渐消失。

“原来村民们看到我跟一个艾滋病人在门口说话,都躲得远远的,那时候很多村民都不来我这看病了。”张振江说,最初村里发现艾滋病人时,大家都谈“艾”色变,亲戚朋友都不走动了,为了减少艾滋病人心理的阴影以及村民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他还曾专门到艾滋病人家里和他们一起进餐,首先让艾滋病人的家人正确认识艾滋病,给他们以温暖。

后来随着国家“四免一关怀”(为贫困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为自愿检测艾滋病者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免费提供母婴阻断和婴儿检测、对艾滋病病人遗孤免收上学费用、对贫困艾滋病病人进行政府救助政策)开始实施。一系列救助政策的实施也让整个村子的里里外外发生很大的变化。艾滋病患者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通过政府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和他的身体力行,渐渐地,村民们开始对艾滋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现在大家经常互相串门,茶余饭后聊聊天,找点话题,相互逗乐。

手指被患者针头两次扎破

村子里一下出现那么多艾滋病患者,张振江天天和他们打交道,多少琢磨出了一点“东西”。但这“东西”靠不住,往往上一个患者这么治管用,下一个就不行了。后来通过翻阅一些书籍,参加县里的集中和定期培训,他开始对治疗艾滋病有了一套方法。

张振江说,艾滋病患者免疫力差,经常会出现感冒、腹泻、发烧等症状,而他们一旦生病就比普通人更难康复,别人三天就好了,他们可能要十几天才能痊愈。有时一些艾滋病患者见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情绪激动,还会出现打骂医生的情况。面对这些,张振江说:“他们毕竟是病人,总不能给他们对打去!”

每天为艾滋病患者看病难免会有一些“小意外”,张振江就曾在为艾滋病患者输液时被针头扎破过手指。

一次,他为一位艾滋病患者输液,扎上针后他就转身为另一位病人输液去了,回来检查时发现病人手部起包了,要重新扎,就在拔针时,针头弹到他的手指上,扎破了皮。还有一次,也是帮艾滋病患者输液,拔针后他用棉球按住患者针孔处时不小心又被针头扎到。由于处理及时,经过医院检查,并无大碍。

“没办法,只能自己平时注意,也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干了。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不能不管他们!”张振江说,看到他曾经照顾的一些被确诊为艾滋病的病人,从5-8年的寿命到如今20多年甚至更久,他感到高兴和欣慰,也为此感到骄傲,目前刘染村已经有两年没有新增艾滋病患者了。

新闻推荐

老爸常讲的文化站和农家书屋 □利辛县委统战部办公室 李道远

老爸是文化旅游系统的一员,近年来经常在饭前茶后讲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的事情,讲发展农村文化的问题。与己无关,没意思,不愿意听。今年有...

利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集资数年不见修路2011-12-19 00:24
猜你喜欢:
评论:(一位村医和他的24位艾滋病患者 □记者 曾莹莹 见习记者 张慢)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