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伟大的祖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节日里,人们会相互祝愿节日快乐,但端午节一般不说“端午节快乐”。因为,五月初五是毒月毒日,还有,端午这天是屈原投汨罗江、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投舜江(也就是现在曹娥江)的日子,可以说,端午节是个悲壮的日子,是一个驱灾辟邪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比较通俗的祝愿词是:吉祥、安康。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过端午节的还有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浴兰节、龙舟节、天中节、女儿节、诗人节等。那么,端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称呼呢?
首先了解一下这些名称的由来:古人通常用天干地支纪年,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仲夏时节,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洗澡,也叫“浴兰节”。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端午节是为了消除瘟疫、驱灾避邪、求取吉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进汨罗江,而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但在东吴一带的端午节,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伍子胥;在浙江绍兴一带,是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主要有:包粽子、赛龙舟、佩戴香囊、挂菖蒲、艾叶、钟馗捉鬼、驱除五毒等。
包粽子:端午节包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我们这里之前是自己家里煮蒸小米粽,不用叶子包,初四晚上做好,初五早上热一下吃,味道是甜的。后来也有用芦苇叶、高粱叶包的,统称为粽叶。现在的粽子多为三角形、四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渐渐演变成了竞渡的风俗。
佩戴香囊:给小孩佩香囊,传说是为了避邪和驱除瘟疫,古时人们以为生病是由妖魔鬼怪缠身造成的。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绸,清香四溢,形状各异,小巧可爱。
悬菖蒲、插艾草:菖蒲是南方的一种植物;艾草,我们这里就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悬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主要用以驱除瘴气,杀菌防病。
钟馗捉鬼:也是端午节的习俗。据传,唐明皇自骊山讲武回宫,得了一场大病。病中,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在偷杨贵妃的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绕着殿堂跑。大鬼穿着蓝色长袍戴着帽子,抓住小鬼,挖掉眼睛,一口吞了下去。唐明皇就问大鬼,大鬼说:臣姓钟馗,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来后,病就好了。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的画像,通令天下,家家户户在端午节张贴,以驱邪魔。
驱五毒:五毒指的是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我们菏泽一带有端午节给小孩戴“五毒”兜的习俗,都是希望孩子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为孩子祈求平安。有的地方还给小孩缝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后来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邹平市端午节这天,每人早起要饮一杯酒,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可解下来扔在雨水里……我老家是定陶的,那边端午节小女孩兴戴“豆姑娘”,男孩戴“老和尚”,都是用布头缝制的一种辟邪的东西。从这些习俗来看,多是为了驱邪除病,是人们对健康的一种祈愿。张文艳
新闻推荐
山东省昨日“炎”值爆表,最高温超40℃未来几日预计高温持续,外出还需做好防暑防晒
昨日,省城最高气温突破36℃。图为几位市民身着夏装走过泉城路。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王晓峰摄商报济南消息昨日,经历过...
邹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