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滨州 今日惠民 今日阳信 今日无棣 今日博兴 今日邹平
地方网 > 山东 > 滨州市 > 今日邹平 > 正文

非遗“兴”在百姓家

来源:农村大众报 2020-06-15 14:30   https://www.yybnet.net/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在当代如何传承保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近些年来,整个国家对非遗的传承保护越来越重视。从上到下,各级政府不但出台法规政策,每年还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挖掘、培养、保护非遗传承人,那些非遗传承人(民间老艺人)也在尽责尽力传帮带。然而,总体来看,非遗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现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过去有句老话,叫“身有一技之长,不愁隔宿之粮”。哪家出个手艺人,不用达到非遗传承人的水平,家境在村里一般也能达到中上水平。但现在,人们就业门路广,工作挑选余地大。而所谓的手艺活,不仅需要静心学艺,多年打磨,而且大多加工出来的产品销路有限,手艺难以变现,所以现在学手艺活的人越来越少。据笔者观察,山东省的各级非遗传承人,以六七十岁以上的居多。

非遗项目不能光靠补贴活着,“能挣钱”的非遗才能走得更远。邹平市明集镇西闸村的孙春香,为“活化”苗家粗布,“复活”了300多台老式织布机,开发出了被套、床单、粗布枕巾等30多个品类的粗布产品,年销售3万多套,带动300多人就业。看得见的效益、用得着的非遗,让村民保护、传承苗家粗布的积极性大增。

因此说,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大的发展。非遗不能只陈设在博物馆里,还要能带来经济效益。有的非遗产品经济效益不显著,在于产业拓展市场能力不强。当下,乡村振兴为非遗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红丝砚是青州市邵庄镇的艺术瑰宝和文化象征,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近年来,邵庄镇积极引导农民吃“文化饭”“非遗饭”,走致富路。目前全镇已培训红丝砚雕刻经营人员1000余人,带动旅游服务业年增收入上亿元。

非遗“兴”在百姓家。只有让非遗“活”在当下,让其成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观光等产业的“金刚钻”,才能让普通大众更易接受,非遗也才能更好地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当然,非遗的文化意义要远远超过其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因此,在非遗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中,也要防止破坏性地开发或过度商业利用,进而伤害到非遗本身的价值。

新闻推荐

“赢在滨州”创业大赛日本赛区初赛成功举行

□记者李剑桥报道本报滨州讯5月30日,2020“赢在滨州·智创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日本赛区比赛成功举行。比赛采用...

邹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非遗“兴”在百姓家)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