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滨州 今日惠民 今日阳信 今日无棣 今日博兴 今日邹平
地方网 > 山东 > 滨州市 > 今日邹平 > 正文

“吱扭”声起,“咣当”又响粗布坊,老织机派上新用场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通讯员李晓伟

来源:农村大众报 2020-06-11 14:07   https://www.yybnet.net/

孙春香在牵机走缕。孙春香和村里的婶子大娘一起织布。手工织布,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但在邹平市明集镇,人们总会提起一句俗话:织机的老婆打坯的汉。意指娶妻要娶织机女,嫁人要嫁打坯汉,因为这两种人都特别能干。

孙春香就是一名织机女。今年46岁的她,因为家里穷,十四五岁就辍学当了一名纺织女工。1998年结婚嫁入苗姓人家,此后几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苦恼之际,她记起了小时候奶奶对太奶奶说的话,“咱这小闺女灵性,光凭织布也饿不着”。

2012年,苗家粗布工坊成立。但问题接踵而至:织布机在哪儿?锭子、梭子又在哪儿?回忆当初创业,孙春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在不同地方踅摸老物件”:这村找来几把老旧的梭子,那村淘来一台快要散架的织布机……几个月的东拼西凑,孙春香终于找来49台木制结构的织布机,经过一番修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孙春香做起了粗布生意。

粗布工坊内,一排排的木制老式织布机,有的呈棕黄色,有的呈棕灰色,笨拙而古朴,经常手摸的地方被磨得锃光瓦亮,看上去相当结实。“这些织布机的岁数比我都大。你看乌黑乌黑的那块儿,是过去挂煤油灯的地方,天长日久熏的。”在这里织布的86岁的张学英说,过去,这些织布机是家家的大功臣,一家人的衣物,都是用它们织出来的。

不过,逐渐告别农耕时代的乡村,正历经着“老功臣”去留的挣扎。农民进厂上楼后,被搁置在老家偏屋、房梁上的纺车、织布机,在风雨飘摇中渐渐陈腐。孙春香希望好好整修这些机器,让它们重新焕发活力。她说,粗布工坊开始运营后,在邻近的37个村中,已经有300多台老织布机被重新启用。

这些织布机年代久远,时不时出点小毛病,孙春香又变身“维修工”。她找到本家一位会木工的爷爷,请他在打家具的空隙,给她制作一些零配件。“这些老家什是宝贝,我想留住它们。”她说。

粗布工坊内,老式织布机枯木逢春。工坊刚开工时,只有三五个家里人干,后来村里婶子大娘奶奶们来了,再后来,邻村的一些中老年妇女也纷纷加入。现在,明集镇“吱扭”“咣当”的织布声,慢慢地由单薄变得厚重起来。

老织布机给村里的老人带来了快乐和活力。60多岁的成爱英坐在织布机上,脚踏踏板上下交替,手握梭子左右投递,细细的纬线一丝一丝地积累,由寸及尺、由尺及丈。她有空就来,年收入3万多元。86岁的张学英更爱到工坊里织布,她笑呵呵地说,自己一个人在家憋得慌,在这里不仅能图个乐,还能一天收入40元。

今年,粗布工坊又增加了新生力量。由于疫情,许多中年人没有外出务工,她们便到粗布工坊接受培训。一期招了50多人,经过培训,录用了36人。前几天,邹平市组织网上直播售货,4分钟,工坊就卖出了2000多件老粗布。“多亏新招的这些中年人,手脚麻利,六七天时间,连织加包装加发货,活就干完了。要照工坊原来的加工能力,要干20多天。”孙春香说。

新闻推荐

全民直播干部站台 滨州农产品网络零售逆势增长26.1%

□本报记者姜斌本报通讯员刘成宝王军李乐副书记直播2.5小时交易额80余万元“12.9元4斤李坡韭菜,无公害、绿色...

邹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吱扭”声起,“咣当”又响粗布坊,老织机派上新用场 农村大众报记者郭杰通讯员李晓伟)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