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河沟遗址采集遗物□ 本报记者 刘一颖
最近,小清河又在考古界引发关注:沿线新发现遗址(墓地)35处。
35处新“地标”,大致勾勒出小清河沿线古代文化的版图,为世人研究小清河文化文物提供新参考例证。那么,这些遗址在哪里,它们来自哪个朝代,要讲述怎样的历史故事?为了与它们重逢,山东考古工作者又付出了怎样的“真心”?
首次围绕小清河
开展田野考古项目
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项目,是首次围绕小清河开展的田野考古项目,也是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小清河沿线文物进行勘探挖掘。
在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寻宝”中,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会同临沂市沂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日照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曹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联合考古调查勘探队,完成了分洪道工程82.5公里、防洪堤坝198公里、复航工程169.2公里及沿线涉及的改道、裁弯取直和泵站以及部分支流治理工程调查、勘探工作,共登记43处文物点。
43处文物点从西向东分布于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寿光6个县市,其中邹平13处、高青6处、桓台5处、博兴5处、广饶8处、寿光6处,包含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汉、隋唐、金、元、明、清等时期的文化,商周时期的遗址最多,集中分布于邹平、高青、桓台段,广饶、寿光则集中发现了较多古代制盐遗址,时代从商周到金元时期。
“已知文物点8处,包括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35处均为新发现。这次调查勘探,商周时期遗址大量的发现,对于了解小清河沿线商周以来古地貌的变迁、古遗址的分布与埋藏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勘探项目总负责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高明奎说,因为调查、勘探工作刚结束,只能确定是否是“遗址”,了解到的信息非常有限,文物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必须经过进一步发掘。
高明奎告诉记者,调查、勘探工作结束后,综合考虑诸遗址的文化内涵、学术价值、保存埋藏状况、工程占压影响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坚持分类保护,分级施策,尽可能多抢救发掘,努力减少文物损失。“我们将43处遗址分成A、B、C三类,以A类为最高优先级,向后逐次降低。每类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由不同的单位负责。”
A类文物点15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保存较好,价值重大。需进行考古发掘,涉及区域工程应预留,须考古发掘后再施工建设。B类文物点5处,历史文化内涵较丰富,保存好,价值大,但埋藏深,不易发掘,或工程影响较小,须在考古机构指导下施工建设。C类文物点23处,文化内涵欠丰富,保存一般,或工程影响较小,或基本无影响。工程单位可先行施工,当地文旅部门加强巡查。
目前,全线需要发掘的15处文物点中,除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案需等待国家文物局批复外,其他10余处均已开展发掘工作,主要分布于邹平、高青、博兴、寿光和广饶等地。“发掘工作刚刚启动,初步预计在5月20日结束。”
高明奎透露,正在发掘的文物点中,目前还没有重大发现,“只有胥家庄南墓地发掘到10多个唐代墓藏以及龙山文化墓葬,在当地一带属于首次发现,相关工作还在进行中。”
为山东制盐遗址研究提供新素材
相传,中国的盐业起源于山东,早在四千年前,山东沿海的夙沙氏部族煮海为盐,被历代盐工尊为“盐宗”。小清河下游分布着商周制盐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河崖盐业遗址群。
2007年4月至2010年初,广饶县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十余处由100多个面积不等的古代制盐遗址组成的大型盐业遗址群,且均保存较好,其中最大的遗址群面积约9平方公里。
这些盐业遗址大部分距离小清河很近,其中南河崖盐业遗址群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清河从遗址群南部穿过。该遗址群是整个山东北部地区最靠近现代海岸线的商周时期煮盐遗址,发现的煮盐遗存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煮盐技术流程。该商周煮盐遗址的考古发现,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这里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退海之地”的传统认识,对于研究古代海岸变迁、制定现代防治海水倒灌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此次新发现的35处遗址中,也有多处制盐遗址。位于广饶县丁庄镇尚道村东南约100米处的尚道村东南遗址,可能就是晚商时期的制盐遗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赵益超介绍,遗址南邻小清河,东西约95米,南北约85米,面积约7000平方米,地表遗物丰富,年代应为晚商时期。
同样与制盐业相关的新发现,还有位于广饶县大码头乡东北坞村北约100米处的东北坞村北遗址。赵益超说,通过探孔,仅在泥浆坑内见到战国时期陶盆口沿,结合制盐遗迹现象判断,该遗址年代应为东周时期。
在寿光段,位于寿光市羊口镇西刘旺村北部500米处的刘旺村北遗址,地表遗物十分丰富,主要为东周时期内壁饰方格纹或戳印三角纹的大型盔形器,以及少量日用陶器,如壶、盆等,推断遗址为东周时期的制盐遗址。
羊口镇侯辛庄村东北约500米处,是侯辛庄东北遗址,其北部紧邻小清河东部,大致以现代沟渠为界。赵益超介绍,在现防洪堤坝北侧约200米处有多处取土坑,其内暴露地层,可见大型制盐遗迹,与勘探地层基本对应。“是典型的晚期制盐作坊。”因为地表遗物极少,只有白瓷碗底、素面硬质灰陶等,推断年代为宋金时期。“结合制盐遗迹多为大型盐池且含大量草木灰,底部有明显加工痕迹等综合分析,判断遗址为宋金时期。”他说。
小清河流域,土地丰饶,历史悠久,该流域遗址众多,已知的许多遗址在山东考古甚至在整个中国考古史上都有重要影响。此次调查、勘探除了“新发现”,还重新勘探了已发现的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庄遗址,位于高青县陈庄村南,主体在小清河干流北侧。遗址内文化内涵以周代遗存最为丰富,其中西周时期的遗迹最为重要,另外也有少量的唐、宋、金时期文化遗存。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在许多方面填补了山东地区的考古空白,是半个世纪以来山东周代考古,特别是齐国历史考古的突破性进展。“在前期遗址范围的基础上,我们重新勘探,从原有的9万平方米扩至50万平方米,这算是陈庄遗址的新补充。”赵益超说。
用“熊掌”
触摸4000年前的文化脉搏
2月21日,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小清河考古队率先复工。100多位考古队员用脚丈量出了小清河防洪工程、复航工程的长度,用洛阳铲探出了小清河沿线4000多年来的历史厚度。
“田野考古是磨洋工的细活儿,要透过蛛丝马迹来还原古代现场。”高明奎介绍,调查、勘探工作原则上采用50米×50米等距离排孔普探,对重要遗迹进行卡探,发现文化堆积的占压区外也进行了追探,以期全面了解地层堆积的情况和遗迹的整体分布状况。
田野考古,意味着风餐露宿。考古队员每天吃泡面、拉面、饼干、榨菜等方便食品,蹲在田间地头,或在野外建筑物、沟坡的背风向阳处,或蜷缩在车内,解决了一顿顿的早午餐。
由于小清河沿线淤积严重,文化堆积普遍埋藏较深,博兴县以西,汉代以前的遗址普遍在地表下2-4米,邹平以西,商周及更早期的埋藏在地表下5米或更深。厚厚的黏土淤积层,迫使考古队员要打5-7米不等的深探孔,常常竖立3-4层楼高的铁探铲杆,在风中摇摇欲坠。队员手掌磨出血泡,磨出了老茧,粗糙的手变成了“熊掌”。
邹平段是调查勘探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段,平均勘探深度达4米以上。该段由临沂市沂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起点于码头镇的五龙堂村西北,终点于九户镇新河东村北,长度为29公里,新发现文物点10处。
临沂市沂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子晓是邹平段调查勘探的主要负责人,摊开手掌,一层层茧子清晰可见,摸上去很硬。“泥土堆积形成了很厚的黏土,厚度达到80厘米到1米,用洛阳铲一铲一铲下去,很难铲动,有时得两个人打一个探孔。”他说。
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一铲下去,通过带上来的包含物进行推测,判断隶属哪一朝代。在10处新发现文物地点中,位于邹平市九户镇北河沟村北约120米的北河沟遗址,是埋藏颇深的一处,“文化层距地表5米,厚约0.5—1米”。
北河沟遗址所处平原地貌,地势平坦,东西长约340米、南北宽约110米,面积约3.3万平方米。张子晓介绍,该处堆积深厚,按照层位学,可分13层。①—⑨层以垫土、冲积、沉积淤积土为主,可分若干小层。①层为耕种层,②—⑨层均为自然冲积、沉积、淤积层,形成年代应晚于宋代。⑩层可能是宋代形成的文化层,层或为周汉时期,层或为岳石文化、商代。“地表采集遗物有瓷片、陶片、砖块、瓦片,器型有罐、豆、鬲、盆、盂、蚌镰等,推测是岳石文化、商、西周、东周、汉代的器物。”张子晓说,“北河沟遗址也是A类文物点之一,我们正在进行发掘。”
记者了解到,勘探中还充分运用RTK测绘、奥维地图等可视化手段,确保每个探孔信息得到详细记录。在勘探工作进行的同时,注意地表遗物的采集、河道剖面的观察,结合以往考古资料,并向当地百姓和文物干部收集信息,确保勘探资料的准确性。
新闻推荐
4月13日,游客在邹平市蝶恋谷田园综合体内观赏郁金香。近日,邹平市蝶恋谷田园综合体内30万余株郁金香沿着潴龙河...
邹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