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取暖季的到来,大气污染防治再次迎来考验。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有些地方采取“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做法,将污染企业一律停业停产,而笔者在邹平市临池镇看到了另外一种治理污染企业的办法,不仅保住了绿水青山,还给数十家面临关停的中小电镀企业找到了一条生路。
临池镇的做法是“集中治污”:由政府出面,协调有实力的企业建设电镀园区,配套“三废”处理中心,中小电镀企业缴纳租赁费入驻,它们产生的“三废”由园区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污染治理,尤其是基层的污染治理之所以令各地政府部门头疼,难在农村污染源特别分散,而企业自我解决污染的能力较弱。一方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本目的是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无心、无力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基层生态污染治理就出现“刮风现象”——上级抓得紧,就“压倒一切”,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关停”,上级稍微一放松,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治理效果往往也如拳头打棉花,不仅使不上劲,更难以保证长效。
临池镇在早期污染治理过程中也曾遭遇尴尬,就是因为强制性管理难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结果是检查的来了就像模像样,检查的一走企业又恢复原样。不少地方的实践也表明,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强制关停上,不注重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只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标本兼治。
临池镇现在采取的“集中治污”,表面上看是政府牵头,实力企业投资处理“三废”,实质是政府部门尝试转换角色。污染治理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实力企业成了执行者和被考核者,落实到中小企业身上,管理就变成了服务。而便捷的“三废”处理正是中小企业的需求所在。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政府从直接的管理者,转变成为间接的服务者,关系数十家企业生死存亡的这件“大事”便迎刃而解。
治理环境污染,打造绿水青山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临池镇的做法可以看出,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既要严格执法、铁腕治污,对环境违法企业“绝不让步”,又要积极热情地对有关企业给予帮助,引导企业既抓环保又抓生产,实现双赢。
政府改变思路,以服务代管理将是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有效结合的方向。毕竟,政府职能的本质是提供公共服务,回归服务本身就是回归政府的本职。
新闻推荐
11月28日早上6点,马子彦被爷爷叫起床,他用水抹了一把脸,快速穿好衣服,匆匆跟着家人来到离租住地不远的山东省立医院。这一天,...
邹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邹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