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杰
滨州有土生土长的圣人家族,这是可以引以为豪的,这就是邹平的伏生家族。伏生以传《尚书》成为一代大儒,其后代也以学术承先祖,到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封伏生为乘氏伯,入先贤祠,陪享孔子,成为圣人。
《汉书》卷八十八,伏生传原文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去。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后汉书》卷五十六,伏湛传原文
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九世祖胜,字子贱,所谓济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时,客授东武,因家焉。父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成帝,为高密太傅,别自名学。
湛性孝友,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成帝时,以父任为博士弟子。五迁,至王莽时为绣衣执法,使督大奸,迁后队属正。
更始立,以为平原太守。时仓卒兵起,天下惊扰,而湛独晏然,教授不废。谓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国君徹膳;今民皆饥,奈何独饱?”乃共食粗粝,悉分奉禄以赈乡里,来客者百余家。时门下督素有气力,谋欲为湛起兵,湛恶其惑众,即收斩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向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时彭宠反于渔阳,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谏曰:“臣闻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国,必先询之同姓,然后谋于群臣,加占蓍龟,以定行事,故谋则成,卜则吉,战则胜。其《诗》曰:‘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庸。’崇国城守,先退后伐,所以重人命,俟时而动,故叁分天下而有其二。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出入四年,而灭檀乡,制五校,降铜马,破赤眉,诛邓奉之属,不为无功。今京师空匮,资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边外;且渔阳之地,逼接北狄,黠虏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过县邑,尤为困乏。种麦之家,多在城郭,闻官兵将至,当已收之矣。大军远涉二千余里,士马罢劳,转粮艰阻,今兖、豫、青、冀,中国之都,而寇贼从横,未及从化。渔阳以东,本备边塞,地接外虏,贡税微薄。安平之时,尚资内郡,况今荒耗,岂足先图?而陛下舍近务远,弃易求难,四方疑怪,百姓恐惧,诚臣之所惑也。复愿远览文王重兵博谋,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顾问有司,使极愚诚,采其所长,择之圣虑,以中土为忧念。”帝览其奏,竟不亲征。
时贼徐异卿等万余人据富平,连攻之不下,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湛虽在仓卒,造次必于文德,以为礼乐政化之首,颠沛犹不可违。是岁奏行乡饮酒礼,遂施行之。
其冬,车驾征张步,留湛居守。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后南阳太守杜诗上疏荐湛曰:“臣闻唐、虞以股肱康,文王以多士宁,是故《诗》称‘济济’,《书》曰‘良哉’。臣诗窃见故大司徒阳都侯伏湛,自行束修,讫无毁玷,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经为人师,行为仪表。前在河内朝歌及居平原,吏人畏爱,则而象之。遭时反复,不离兵凶,秉节持重,有不可夺之志。陛下深知其能,显以宰相之重,众贤百姓,仰望德义。微过斥退,久不复用,有识所惜,儒士痛心,臣窃伤之。湛容貌堂堂,国之光辉;智略谋虑,朝之渊薮。髫发厉志,白首不衰。实足以先后王室,名足以光示远人。古者选擢诸侯以为公卿,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师。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出入禁门,补缺拾遗。臣诗愚戆,不足以知宰相之才,窃怀区区,敢不自竭。臣前为侍御史,上封事,言湛公廉爱下,好恶分明,累世儒学,素持名信,经明行修,通达国政,尤宜近侍,纳言左右。旧制九州五尚书,令一郡二人,可以湛代。颇为执事所非。但臣诗蒙恩深渥,所言诚有益于国,虽死无恨,故复越职触冒以闻。”
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宴见中暑,病卒。赐秘器,帝亲吊祠,遣使者送丧修冢。
二子:隆、翕。
翕嗣爵,卒,子光嗣。光卒,子晨嗣。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女孙为顺帝贵人,奉朝请,位特进。卒,子无忌嗣,亦传家学,博物多识,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元嘉中,桓帝复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共撰《汉记》。又自采集古今,删著事要,号曰《伏侯注》。无忌卒,子质嗣,官至大司农。质卒,子完嗣,尚桓帝女阳安长公主。女为孝献皇后。曹操杀后,诛伏氏,国除。
初,自伏生已后,世传经学,清静无竞,故东州号为“伏不斗”云。
《后汉书》卷十,献帝伏皇后传原文
献帝伏皇后讳寿,琅邪东武人,大司徒湛之八世孙也。父完,沉深有大度,袭爵不其侯,尚桓帝女阳安公主,为侍中。
初平元年,从大驾西迁长安,后时入掖庭为贵人。兴平二年,立为皇后,完迁执金吾。帝寻而东归,李傕、郭汜等追败乘舆于曹阳,帝乃潜夜渡河走,六宫皆步行出营。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既至安邑,御服穿敝,唯以枣栗为粮。建安元年,拜完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完以政在曹操,自嫌尊戚,乃上印绶,拜中散大夫,寻迁屯骑校尉。十四年卒,子典嗣。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
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后自是怀惧,乃与父完书,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至十九年,事乃露泄。操追大怒,遂逼帝废后,假为策曰:“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包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诏,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邹平的伏生后人
伏生在邹平一带传《尚书》,其后代迁居“琅邪东武”,大约是今天的诸城一带。直到清朝,邹平知县才寻找到伏生的后裔,上报朝廷,得到圣旨,正式确定了伏圣人的世系。因为年代久远,清朝人也考证不出详细的伏生世系,其世系大约是:伏生→伏儒(五世孙)→伏步(四十六世孙)→伏永芳(六十一世孙)。
对邹平当地伏生后代记述最早、最详细的是邹平知县李琼林。
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月,邹平知县李琼林详报济南府知府说:“伏生祠墓在邹平城北十八里,春秋官为致祭。伏生五世孙伏儒,汉时迁东武,即今青州府属也。至元代,有名伏步者,为伏生四十六代孙,当元顺帝末年,因青属兵荒,迁邹平城东北十八里伏生乡。康熙年,前任程令选为奉祀生者,名伏永芳,乃伏生六十一世孙也。乾隆十一年,前任雷令又选其六十二世伏继宗之兄伏绍先为奉祀生。今绍先之子伏中兴,系伏生六十三世孙,年老务农,不能承袭。惟有六十五世孙伏敬祖,年甫十岁,从师读书,克承儒业。县内除伏继宗、伏中兴、伏敬祖三人外,别无伏姓,则伏敬祖为伏生本脉,似无疑义。”
嘉庆五年(1800年),知县李琼林详报济南府知府:“祠之创建,年远莫稽。墓前有元至顺二年重修碑,张起岩撰文。自元历明,以及国朝,屡次重修,并有碑可考。”此时,伏氏一脉人丁极其凋零,“伏氏止有伏中兴及伏敬祖一老一幼,伶仃孤独,如一线之未绝。”
经过层层上报,嘉庆十年(1805年)十一月,礼部题,“伏敬祖年已十七岁,例应给咨送部考试,经臣部考得,文理明顺,与定例相符,应与博士。”“十二月十九日,奉旨依议,钦此。”
嘉庆时,皇帝诏伏生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其世系是:
1、伏敬祖,世袭五经博士。
2、伏秉礼,敬祖子。世袭。
3、伏在俊,秉礼侄,同治九年世袭。
4、伏庆绅,在俊侄。光绪二十一年世袭。中华民国三年二月,奉大总统令,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
进入民国,伏氏后人子孙繁盛,最著名的是伏伯言,即王兴国。伏伯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圣人之后参加革命,起到了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为清河区、渤海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作出了贡献。1939年7月,伏伯言任清河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临淄县县长,1944年3月任渤海行署粮食局局长。1945年2月任渤海区第六行政专员公署专员,9月任第三专署专员。1949年随军南下,任浙江省粮食局局长。1992年去世。
新闻推荐
济南万科·2019山东创富榜发布会现场11月28日下午,“济南万科·2019山东创富榜”发布会隆重举行。记者了解到,山东创富榜自...
邹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邹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