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年任教的魏坊小学已经合并到附近的花园小学,每逢看到新校园里一排排崭新亮丽的教学楼,就回想起自己40年前勤俭建校时期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8年我在魏坊小学任民办教师。那时的民办教师在“补助每月三块五,吃饭糠菜加红薯”的艰苦生活中教学,学生在“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的困难环境中学习。在那种校舍简陋经济困难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勤俭建校工作,还是干得风风火火有滋有味。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魏坊小学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解放初的两个教学班发展到1968年的十二个教学班,十五名教师。师生人数的猛增使学校住房十分紧张,有时找民房当教室,有时在大树底下上课。十几名教师挤在一间土屋里办公。学校所在的生产队砸锅卖铁出钱出工,盖了几间教室,但还有几个班在露天上课。学校离村近,没院墙,常常是鸡狗鹅鸭满校园,小猪窜到课堂上。三名“一铺一盖,一碗一筷”的公办教师,在院子里支锅做饭,常因风大火不旺把饺子煮成了粥。因此,修院墙、盖厨房是当时勤工俭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被誉为“庄稼行里样样通,石匠瓦匠都内行”的庄户校长李辰山老师,是我们“愚公移山,勤俭建校”的带头人。劳动建校的第一步是自己动手盖厨房、修院墙,没石头就到学校东面的九顶山上去运。在那个寒冷刺骨的冬天,每逢晚自习放学时,李校长总爱对着一排排手端煤油灯的学生,诙谐地喊道:“明天五点半,早起上东山!”
第二天黎明,小学三至五年级和初中班的三百多学生,在各年级班主任的带领下,拉开一溜长蛇阵,沿着陡峭的山路,顶着满天星星,高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歌,浩浩荡荡走进山腰的石料场。每个学生肩扛一块石头走出石料场,又自然走成“s”形队伍下山返回校园。望着一垛垛从山上扛来的石头,校园里蒸腾着师生们热气腾腾的欢笑。
有了石头,李校长带领我们自力更生盖厨房、垒院墙。十几名教师都是二三十岁的热血青年,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每逢课余或星期天,李校长大手一挥:“徒弟们,上墙!”我们手拿铁锤、凿子,跟着李校长凿石垒墙。初中班的学生也帮着搬石头,参加盖房的师生们简直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建筑队。
半年多时间,两间石头新房果然盖好了,校园四周垒起了院墙。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我们沿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又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刨茅草,用收入的钱买了军乐、喇叭,自己动手制作了大量教具。白天劳动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用每天加两节晚自习来弥补。我们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传道授业,照样把一批批莘莘学子培养成才,输送到祖国的万水千山。
当年的魏坊小学改成了村委大院,每逢走进我曾经工作过的原校址,看到原来的教室、院墙、花草依然存在,心底立即升腾起勤俭建校时的那束激情燃烧的熊熊火苗。(山东邹平县 田洪兰)
新闻推荐
济南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葛金田介绍,之前不仅在山东,在国家层面对撤县设区、撤县设市控制都很严格。因为担心一窝蜂盲目扩...
邹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邹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