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菅村村民正在房前开阔地编织扇贝盘
□晚报记者 李永亮/文
杭安然/图
这里是阳信县设镇最早的地方,设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曾是阳信县繁荣昌盛的重要集镇;这里曾打响了山东儿女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由此山东抗日烽火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齐鲁大地;这里有哈拉虎、捏面人、剪纸等悠久历史民间技艺;这里没有一里海岸线,却赚着和海洋有关的钱;这里不产橡胶,却将橡胶颗粒卖到了全国。
这里就是阳信县流坡坞镇。
流坡坞镇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镇包村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最终确定了全镇贫困户1108户2178人,其中享受低保贫困户数847户,人口1523人。剩余的261户贫困户大多数是因病因学因残致贫。怎样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就成了流坡坞镇党委政府一个重要任务。
流坡坞镇不靠海,境内没有一里海岸线,这里的人们却从事着一种与海洋密切相关的产业——扇贝养殖笼(扇贝盘)加工产业。菅振忠自1999年开始引进扇贝盘加工以来,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扇贝盘加工已经成为流坡坞镇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现在走进该镇的大小村庄,都会看见零零散散的扇贝盘加工网点,有的是自己在家串线盘盘,有的是几家几户联合起来在村子里空旷的场地加工。
盆张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村庄,这个村子里住着一位有着54年党龄的老人——杨玉枝。走进老人的家,没有细致的装修,屋里屋外却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正在客厅里忙着编制扇贝盘。自1962年入党以来,她就积极带领着群众为过上好日子奋斗着,是闻名乡里的先进分子。老人今年已是79岁高龄,家里10口人,是一个大家族,儿女们大多在天津北京工作,只有她和18岁的小孙女在家。老人不是镇里的贫困户,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她却选择了带领周边群众致富的道路,“老党员了,起个带头作用。要想让村里的人知道做这个赚钱,你得先干着给他们看,让他们相信你,讲得好不如做得好。让周边的人都看到编制扇贝盘有钱赚都跟着干。老了,干不了那么快了,一天也就串个十一二个,一个给一块二,足够我和孩子用的。我一次领2网200个,干完了就有人过来拉,钱可以现支也可以存在他们那里随用随支。
”老人笑盈盈地回答道。
72岁的王玉兰和杨玉枝老人住在一条街上,她是盆张村的贫困户。家里5口人,以前全靠着12亩地生活,日子一直紧紧巴巴,还有两个孙女正在上学,家里的劳力就全落在她和儿子儿媳身上,儿媳的腿还患有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镇上给我办了低保,可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日子过得有点紧,还好我们还能干点副业,串个线(扇贝盘)是没问题,俺村的老党员人家家里一点都不穷,本来该跟着儿女们享福,还留下来带头干这活,有了带头示范的,俺们比她年轻,还怕干不了,干不多就少干点。”王玉兰告诉记者,现在她一天能串十六七个扇贝盘,一天能收入20多块钱,再加上低保发的钱,比起以前也算是有起色。
流坡坞镇不产橡胶,却将优质的橡胶颗粒销往全国各地,流坡坞产橡胶颗粒甚至走进了北京奥运会场馆,成为大型运动场建设的重要原料,在去各个村庄的路上,记者总会发现大大小小的橡胶颗粒加工点。规模或大或小,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流坡坞镇的各个村庄,“橡胶颗粒加工业是我们镇的重要产业之一,有280多家正规的加工点,从业人员上万人,一个加工点吸收一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能解决280多人,有了工资拿,他们的日子就有保障了。现在我们正在规划占地354亩的鲁北特色体育产业园,计划9月份开工建设,完工后,这些加工点将入园集中生产,到时候就不再是简单的塑胶跑道橡胶颗粒生产了,产业肯定要升级,我们要做全产业链。另外,我们在设计厂房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将光伏发电设备安置在房顶。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产业园还是我们镇以后光伏发电的集中地。”流坡坞镇党委书记李延河告诉记者。
流坡坞镇“流”出的能人不少,他们在外致富后,或回乡投资建厂或者带领更多的流坡坞人外出打工。铝合金门窗生产安装、加油站承包管理、轮胎加工销售、小百货销售等产业成为流坡坞人外出打工主要从事的产业。现在据初步统计约有1.5万人在外打工赚钱。不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通过外出打工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新闻推荐
...
阳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