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秦皇台遗址发掘现场目前,小韩遗址出土的很多陶片多已遗失,这是部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片彩陶背壶陶鬶(gui)张卡
虽然大汶口文化时期由于渤海南岸发生大规模的海浸,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开拓发展,但这一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还是有所拓展,遗址数量较之北辛文化时期略有增加。
滨州市境内大汶口文化遗址目前发现的有四处
滨州市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目前发现的有邹平丁公遗址、滨城区卧佛台遗址、秦皇台遗址和阳信小韩遗址等四处。其中秦皇台遗址是2014年春夏期间发现的。当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济东高速公路建设,在滨城区秦皇台遗址进行小范围发掘,发现部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片,证明秦皇台遗址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有人类居住,这一发现使滨州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由三处增加为四处。
目前,四处大汶口文化遗址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只有邹平的丁公遗址。滨城区秦皇台遗址虽做了部分发掘,但发掘位置只是处于遗址的边缘地带,所以发现极少。滨城区卧佛台遗址和阳信小韩遗址虽未做过正式发掘,但经过多次田野调查,也采集到一些典型器物,其中又以阳信小韩遗址文化遗存较为丰富。
小韩遗址位于已知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最早端
小韩遗址位于阳信县城东南15公里,商店镇小韩村北2000米处,距卧佛台遗址大约20公里,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器物主要有大汶口早期晚段和中期的陶器残片,时代与卧佛台遗址同时或稍晚。该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8米,总面积为2.36万平方米,1988年在夏季田野考古调查时发现,后经几次踏查和考古勘探,从遗址内采集有较为丰富的文物标本。
这一遗址的发现将阳信东南区域、徒骇河下游地带的人文历史年代,上推到距今约6000年前后。该遗址位于迄今为止已知大汶口文化在滨州和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北端。
小韩遗址采集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多为陶器,有夹砂(蚌)陶和泥质陶两种,器形有鼎、钵、罐、三足觚形杯等,以钵类居多。彩陶器物残片均为泥质陶,胎壁较厚,色呈浅灰,外多施红、白、赭三种色彩,烧制火候较高。鼎等炊煮器均为夹砂陶,手制,不甚规整,火候较低;罐和小口双耳壶等盛器则多为夹细砂或泥质,火候较高;钵、杯等食器、酒器则全为泥质陶,陶钵形制多变,有的施彩绘。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各类陶器的特点,能够根据不同的用途制造质地不同的陶器。陶器多为手制,以没有装饰的素面陶器居多,也有少量彩陶。 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家畜业和手工业进步尤为突出
农业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最主要的经济部门,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由于考古工作的原因,这一时期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比较少,但在陶器中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陶鬶、高柄杯等专用酒器,这是与农业发达、粮食出现剩余分不开的。
家畜饲养业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也达到较为发达的水平,猪、牛、狗、羊、鸡都已成为人们饲养的对象。尤其是猪更为重要,是家畜饲养的主体,是大汶口文化居民肉食的主要来源。狗的饲养也很普遍,其地位仅次于猪。
渔猎经济在大汶口文化居民生活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沿湖、沿河或是山前丘陵地带,渔猎是人们生活食物的重要来源。渔猎对象主要是鹿类、野猪、鱼类和蚌、贝类。
手工业也发展迅速,主要有制陶、制石、制骨以及纺织、编织、酿酒和建筑等。这一时期,随着手工制作业的技术越来越复杂和高效,一些制造者开始逐步脱离农业,不断向专业化和独立化方向发展。至此,社会分工不但出现在农业和制造业之间,也在制造业内部发展起来,这必然引起产品交换和流通方式的复杂与多样化,促进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经济活动的发展。
制陶业是在北辛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大汶口文化最为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此时期陶器的生产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各种陶色在不同时期的比例也有着较大变化,时间越早,红陶所占比例越高;时间越晚,红陶所占比例越小,其它陶色比例相应增加。各种陶器颜色纷纷出现,从红、黄、褐色直到灰、黑、白色等,说明当时制陶技术的高超与全面。因为不同的陶色需要不同的烧窑技术,要烧制红陶,需要用氧化焰,烧制灰陶要用还原焰,烧制黑陶则要掌握碳素渗入技术。
这一时期器类增多,器形复杂,并新出现了白陶和薄胎黑陶。白陶和薄胎黑陶的出现,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陶器生产的两项重要成就。薄胎黑陶主要见于高柄杯,它代表了这一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白陶使用的原料为一种特殊的陶土——坩子土,经高温烧制而成,它突破了陶器原料局限于粘土的限制。白陶器多数胎薄质匀,质地较硬,烧成温度达1200℃左右,主要见于陶鬶等少数器形。
大汶口文化时期流行三足器、圜底器、平底器和圈足器,器形有鼎、罐、盆、钵、杯、豆、壶等,其中陶鬶、高柄杯等专用酒器的出现,说明当时的酿酒业已十分发达。
父权制逐渐代替母权制
大汶口文化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分工逐步扩大并固定化。到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男女两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从事渔猎的男子大多转向了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女子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则逐渐退居次要位置,开始以纺织、缝纫和其它家务劳动为主,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已初步形成。
社会生产劳动分工的确立,打破了原始社会共同生产的局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必然要和土地、农具结合在一起;从事陶器制作的,必然要和陶窑、制陶工具结合在一起,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独立的生产资料。
这样,由于生产分工的不同,促使从事不同生产的人与相应的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打破了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局面,进而出现了私有制。而社会分工引发的产品交换和流通的复杂化,则产生了最初的商品生产,这一点在手工业的生产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从已经出现的可供大批量生产的快轮制陶技术和一些精制陶器分布广泛等情况看,此时的手工业中已萌发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这一时期,随着分工劳动的不断深化,人们创造出了更多的剩余产品,贫富差距逐渐出现并日趋明显,而且出现了高档陶器、酿酒等专门服务于社会上层的贵族手工业。人们在财产占有关系上,特别是在生产中地位和作用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一变革就是父权制逐步代替母权制,并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正式确立父权制。
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进一步加剧,古老的氏族制度遭到破坏,渐渐解体而亡,一场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新旧交替即将在滨州大地上展开。 (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新闻推荐
...
阳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