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
良好的阅读不仅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而且能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悦读”,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心情宽松、舒适、快乐的阅读,是一种书香滋养生命的快意阅读。
引导学生享受“悦读”生活,唤起学生的“悦读”天赋,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把学生吸引到快乐的阅读中,才能使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让孩子爱上语文。
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悦读”的快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读出“自己”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在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少年闰土》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尽的碧绿的西瓜。”阅读中,有的学生着重读出了描写色彩的词语,读得很“绚烂”。而有的同学则重读了描写景物的词语,读得也很有感觉。还有一些同学却读出了海边乡村夜晚那种宁静辽远的感觉。不管读出什么,学生们都读得津津有味。由此,阅读也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读出“创意”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标中的一席话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大胆尝试,提出了地震中有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结局——父亲救出的是儿子的尸体或者父亲在余震中被废墟掩埋,面对两个如此残忍的结局,孩子们依然觉得父亲是了不起的,在这样的悲剧结局中,孩子们对这位父亲充满了崇敬。
另外,在感受到父亲了不起的同时,我问孩子们:“这位父亲的行为异于常人,可我们知道他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对儿子有着深深的爱,可那些在地震中尚且还保存着理智的父母呢?他们就不爱自己的孩子了吗?”再让孩子们找那些可以看出其他父母爱孩子的相关语句。
在这样的“创新”中,孩子们体会到其他父母对孩子也有同样的爱,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父母那平凡而伟大的爱。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回归”。这样的阅读让学生有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读出“自信”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学生是课堂阅读的主人,那就要使学生敢读,读出风采,读出自信。
课文中有许多种角色,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能自豪地发现自己也可以像诗人那样读得美妙动听,使那些不敢张口读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角色里自由翱翔,读出自信。同时也达成了与文本对话的目标。
读出“智慧”
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才能集思广益。人才来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成长吧。“让阅读像呼吸一样”,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由、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博览群书,让他们读出“大智慧”,在阅读的天空里展翅高飞……
“悦读”增强了学生们的阅读情感体验,也让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语文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悦读”走进课堂内外,阅读必将成为“悦读”,让孩子真正爱上语文!
(作者为滨州市阳信县温店镇蔡王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
阳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