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建喜 裴庆力 通讯员 林世军 王强 李丽 报道
本报讯 阳信县洋湖乡有97个行政村,目前,80%以上的村庄都有了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洋湖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将繁荣群众文化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以党建促文化,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自觉担当起在挖掘、保护民间文化方面的责任;以文化活党建,充分发挥文化在丰富党建形式,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能动作用,着力推进特色文化与党建工作相互融合,共促共进,实现了文化建设与基层党建的良性互动。
村班子倾力挖掘 村村各有所乐
为使村两委班子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真正成为“过得硬”、“打得赢”的基层组织,洋湖乡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严格按照“双高双强”标准选优配强了各村两委班子,一大批年富力强、领导能力和文化水平过硬的能人充实到了村两委班子当中,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改观,为群众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洋湖乡张杨村的鼓子秧歌有多年的历史,但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这一民间艺术陷入低谷。2004年8月,刚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祥看到村民生活日渐富裕,文化生活需求也日趋强烈,于是有了重新组建秧歌队的想法。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村民尤其是鼓子秧歌艺人的大力支持。思想统一后,该村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买道具,请老师,不长时间,一支拥有100名队员的秧歌队组建起来。此后,每逢重要节日和村里有喜事都会看到秧歌队欢快的身影。随着名气的不断增长,张杨村秧歌队开始不断获邀到乡外“商演”,足迹遍及乐陵、惠民、滨城等地,每场下来演员们平均收入六七十元。
张杨村只是基层党建助力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典型之一,自2003年起, 古佛镇村旱船、伍家村高跷、赵南湖村狮豹等民间文化活动开始活跃在洋湖大地。目前,全乡有自己独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村庄达到78个,每逢节假日和春冬两闲他们都会走村串巷表演,演出范围覆盖全乡。2009年2月,洋湖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沟通多了,解决问题容易了
随着农业税等农民负担的减轻,村里集中性的工作也减少了,但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随之减少,群众几乎没有机会和村干部坐下来沟通,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和隔阂。随着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群众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和村干部坐下来商讨村级事务,干群之间距离缩短,关系也变得融洽,一些矛盾和纠纷通常会在愉悦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范英庄村党支部书记范友良经常在秧歌队中饰演“傻小子”的角色,“丑角”不但没有矮化他的形象,相反他越发受到村民拥护,很多事情村民更愿意和他商量,村民之间有了各种矛盾和不愉快也愿意找他。正是有了文化平台下融洽的干群关系,范英庄村23个计生绝育手术对象,在短短三天内就完成了手术。宅基规划这一农村最敏感、让村干部最头痛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曾有一名群众因宅基规划问题对村班子很有成见,村干部几次做工作都收效甚微。大年初一,在其观看自己女儿跑秧歌的过程中,村班子借机与其交流沟通,最终消除了他的误解。
不仅如此,该村12名党员干部因文化平台而凝聚到一起,经常在文化演出的同时共同探讨村里的问题,相互交流观点,共话本村发展大计,班子内部更加团结协调。
无职党员有了用武之地
以前 “书记主任两人转,无职党员一边看”是村级工作中不良状况的真实写照。借助开展的日趋红火的群众文化这一平台,洋湖乡开始有意识地给各村无职党员搭建一个展示舞台,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无职党员原来那种“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
后高村党员张清华组织本村的留守妇女建立起了计生协会文艺宣传队,通过舞蹈、快板、说唱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大力宣传计生国策和新型婚育观念,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增强了计生协会的凝聚力,营造出了浓厚的计划生育宣传氛围。 自组建秧歌队以来,张王村党员张方远便担任起外出演出所获得的礼品、礼金的管理和分配工作,严格职守,任劳任怨,从不取半点礼品、从不谋分文礼金。与此同时,他还不计报酬,义务管理文化大院,每天早6点准时到文化大院上班,使文化阵地的载体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目前洋湖乡312名无职党员在群众文化这一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新闻推荐
...
阳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