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杰
因为研究滨州杜家的缘故,我对无棣张家情有独钟。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早年,我到滨州老城寻找杜家后人,在街上询问老者,他们总是问我,是无棣来的吗?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知道了其中的原委。原来,滨州杜家和无棣张家世代联姻,姑妈是婆妈,婆母是姨母,丈母是姑母。民间传说,两家是用同一部家训。
无棣出美女,真是一点不假。清朝总共有八个“文正”公,其中两个是无棣张家的女婿,一个是滨州的杜受田,另一个是李鸿藻。至于其他的像军机大臣杜翰,山西巡抚赵长龄等就更多了。
无棣张家可以称得上是无棣第一名门,其家族有11名进士,仅比滨州杜家少一人,而包含举人则有31人,比杜家还要多得多。其家族官运亨通,高者总督、巡抚、布政使,低者知府、知县有几十人。
明中期由河北迁安迁居无棣,张家的辉煌主要指张元庆这一支
无棣张家始祖张增,原籍河北省迁安县,明朝成化、弘治年间迁居无棣县邓王庄。二世、三世、四世,均无考。从第五世张仲善起,家境富裕,他的4个儿子,个个出类拔萃,其中长子张思桂,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万历甲午科(1594年)举人,曾任三河县知县、高邑县知县、陕西巩昌府同知,崇祯四年(1631年)去世。张思桂迁居无棣县城,由此成就了无棣张家。
张思桂也有4个儿子,仍然是个个出类拔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中三子张克家又有4个儿子,其长子张元庆,崇祯元年(1628年)出生,顺治辛卯科(1651年)举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去世。
张元庆仅有一个儿子张暟,无棣张家的辉煌主要就指这一支。而无棣张家的知名女婿,也产生在这支。
张元庆的小女儿就是在滨州杜家最具威望的太夫人
张元庆有3个女儿,长女嫁无棣名人、吏部侍郎王清之子;次嫁盐山朱家;小女儿就是在滨州杜家最具威望的太夫人,即杜漺的儿媳、杜亮曾的夫人、杜鼒的母亲、杜堮叔兄弟9人的曾祖母、杜受田等13个叔兄弟的高祖母。
张暟娶吏部侍郎王清孙女为妻,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张可大中进士,次子张可举中举人,两个女儿则嫁到惠民李阁老家。
张可大考取进士,有4个儿子4个女儿,4个儿子均威名远扬,其中一个进士一个举人,4个女儿则分别嫁与无棣吴家、惠民李阁老家。张可大的5个孙子中有1名进士3名举人。张可举有4个儿子,均取得功名,他的后代又是无棣张家的代表。
无棣张家的故居在无棣城里,民间俗称张宅。其后代也主要散居在无棣城里和邓王庄等村庄。
无棣张家官员多,有个小故事可以证明,也很有意思。传说,他们家里的妯娌们吵架都这么说,“谁要是做了那不是人的事啊,就让她生个儿子当知县”。
张家官运亨通,位高者官至督抚,低者知府知县,有数十人之多
张可大,字坤竹,号东峰,康熙八年(1669年)出生,康熙己卯科举人,丙戌科进士,乾隆六年(1741年)去世。张可大考取进士后,先任教官,成绩优异,官员考核以卓异的成绩晋升为浙江永嘉县知县。
在知县任上,他勤勉政事,关心民瘼。经过实地考察,他发现当地船民衣衫褴褛,生活贫困,含泪说:“怎么能向这样百姓征税呢?”于是,张可大立即张榜,公示百姓,免除税收。临县发生强征百姓粮食,激起民变的事件,上司派张可大前往安抚,百姓听说后,纷纷奔走相告,经过张可大的安抚,事件平安解决。
为了解决邻县三营的兵米,张可大决定由本县帮助征解,适逢连年歉收,他不忍多向百姓摊派,上司催饷又急,他不得不借仓库粮食应急。又逢上司清查仓库,张可大被以挪用库粮的罪名解职。当地百姓听说后,争相缴纳欠粮,张可大遂又官复原职。
张映台,雍正元年(1723年)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去世。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乾隆十九年进士。任河南武安县知县五年期间,以德化民,倡导设立赈济局,振兴文教,成绩优异。再任扶沟县知县,正逢蝗灾,他率民消灭蝗虫,又亲自耕作,劝谕百姓。不久,因功调任洛阳知县,再升福建漳州同知,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他担任官职30年,以清白自许,告老还乡时,行囊空空,不过数篓图书而已。
张映汉,字星槎,号筠圃。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举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考中进士。先后出任户部四川司主事,广西司员外郎,后升任云南司郎中。因功升为衡永道道员。嘉庆五年(1800年),张映汉因主持科举考试出现失误被免职。湖广总督姜晟爱惜其才,遂奏请发川楚军营效力。当时,川楚白莲教起义尚未平息,上司委派张映汉到军中负责粮草供应,因办理得当,被任命为湖北粮道,后升任山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任湖北巡抚。张映汉任湖北巡抚9年,廉洁奉公,关心民情,政体肃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张映汉升任湖广总督。翌年,奉旨内迁,任刑部右侍郎,再调仓场户部侍郎。不久即罢官,回归故里,道光十年(1830年)病逝于家,享年78岁。著有《毛诗汇参》12卷,《毛诗韵考》8卷,《韵学弟子训》4卷,《奏疏》30卷,诗稿若干卷。
张洵,字裔苏,号雨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生,道光十八年(1838年)去世。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选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外放为浙江太平县知县。在任职的道路上,他发现有人丢失布匹,立即予以审查,直到水落石出才离开,从此,当地的盗窃行为大为收敛。他在太平县多惠政,被推荐至玉环厅任同知,直至病逝于任上。著有《桐华山馆诗钞》。他的女婿、知名学者李佐贤对其评价甚高。
张守岱,字奉山,号东岩,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二十五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升任吏科给事中,再外任陕西陕安道,驻守汉中。他奉命办理地方军务,负责修治军械,构筑城池,巡视南山各处要隘,防范周密。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发生农民起义,攻陷阳平关,他立即带领地方练勇前往镇压,身先士卒,多次获得胜利。上司进行战略调整,命令各地练勇返乡备战,张守岱遂带领本部人马回守汉中。当年十月,义军渡过汉江,直扑汉中城,义军用水浸透棉被,蒙头攻城。在张守岱的亲自指挥下,义军无功而返。同治二年(1863年)春,大批义军再次兵临城下。义军将汉中城团团围住,久攻不下后,改用挖地道进攻,张守岱也命令守军挖土濠防御。张守岱亲率兵民日夜防守三个月,因积劳成疾病逝。到秋天,汉中城被攻破,张守岱的妻、妾并幼子二人均遇难。长子张树桢进士出身,曾任广东英德县知县。
张树桢,字毅朋,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任广东英德县知县。到任后,他平日留心时政,遇事心中有数。有商民开发森林,遇到当地村民的阻挠,因为发生在两县交界之地,他特地邀请曲江县令一同前往勘察,力图平息事态。当地村民手持棍棒拦路,有的人还鸣放鸟铳进行恐吓,眼看局面就要失去控制,张树桢挺身而出,高声说:“我是英德县知县,你们有什么诉求告诉我,这样聚众威胁朝廷命官,难道是想造反不成?”众人被他的凛然豪气所折服,事情很快得到圆满解决。可惜,张树桢任职未满年就病逝于任上。
张衍重,字子威,嘉庆十四年(1809年)出生,道光十九年(1839年)举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升任检讨。咸丰二年(1852年)担任贵州乡试考官,再任福建汀州知府。到福建上任时,适逢兴化县被农民军围困,到达距离二十里时,众人都观望不敢再前行,他说:“我初到此地,敌人尚不知道虚实,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前行。”义军果然如他所料那样后退。入城后,他巡视全城围墙,加以修复,又砍伐城下树木,防止义军进行攀爬,在城上多备滚木、石块等守城物品,迫使义军撤退。他率部收复仙游县后,地方形势稍得安宁,一直被阻隔在外省的巡抚才回到本省。这时,他又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就立即向巡抚请假回乡,巡抚极力挽留不得,遂委派他到天津办理粮饷,可以顺路回家探亲,等到他回家时,父亲已好转,于是他奔赴天津办差。来年,仍在天津,公务尚未办完就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就此回家守孝,孝期满,改任江西饶州知府。饶州府与安徽临近,时常受到太平军的威胁,当地的八旗、绿营兵以及团勇云集,筹集粮饷的任务特别艰巨,而张衍重却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如此,就连徽州大营缺饷时,张衍重还调剂出万两兵饷,因此前方的统兵大臣都很器重他,称赞他是“非近今大吏所及”,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逝家乡。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无棣讯(通讯员张海鹰徐海霞报道)8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组首席专家陈学庚带...
无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无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