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是好东西,可渤海黑牛的命运却是起起伏伏,在2002年期间,甚至走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究其原因,多数专家将其归结到农业机械化的冲击和当地无序引进外来牛种进行杂交改良上。
提到渤海黑牛研究和开发,有几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除去已经过世的李福苓、李森外,与田茂俊、周武清等一同搞课题、搞技术的王者勇与黑牛有着20多年的情缘,在这个圈子里,王者勇被大伙称为“牛人”。
9月3日,记者在滨州市畜牧局杜高唐的带领下,前往无棣县采访了王者勇。在无棣华兴畜牧有限公司办公室,王者勇打开“话匣子”,一个个记忆片段折射出“鲁北一宝”的命运起伏。
1987年,刚毕业的王者勇被分配到无棣畜牧部门,恰好有机会跟随老专家搞黑牛选育课题。他对9月2日那天记忆犹新,因为当地真正认识到渤海黑牛的研究和开发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的。
同年10月份,无棣县大山镇的农贸市场上,第五届赛牛大会热热闹闹得开赛了。养牛户们在由畜牧专家、当地“牛头”等组成的评委团面前,牵着自家的宝贝来了个“大亮相”。论个头、看品相、比毛色,几轮“海选”后,前三名“明星牛”头戴大红花在村民面前一字排开。“一等奖是大彩电,二三等奖是洗衣机等。”王者勇说。
记者梳理发现,自1982年赛牛会兴起到第五届结束,那5年间恰好是当地渤海黑牛的繁盛时期。“包产到户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农民接纳。”王者勇说,包产到户激励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大面积耕种吸引着农户饲养黑牛”。
来自滨州市畜牧局的数据显示,1986年渤海湾地区有渤海黑牛共16万头,而滨州地区就占了12万头,黑牛达到历史最繁盛时期。这是当年滨州畜牧部门对无棣、阳信、沾化及渤海湾其他地区进行首次考察的结果。经过国家黄牛育种委员会审定,同年渤海黑牛被列为中国八大名牛之一。
时过境迁,农业机械化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主流,农户卖牛声高涨。颇有“卸磨杀牛”的意味,“黑牛向产肉方向转型。”王者勇说,屠宰业的发展促进了养牛业的进步,“可外来牛种以个大、肉多抢了黑牛饭碗”。
据王回忆,当时法国利木赞、德国西门塔尔等肉牛品种引入本地,渤海黑牛与上述品种杂交改良比例逐步增加,虽然牛的总量没动,但黑牛的比例却明显减少。
9月3日午间,王带领记者到了无棣华兴渤海黑牛养殖厂,100多头渤海黑牛在厂内过着“帝王”般的生活。转了一圈,让记者纳闷的是牛栏里没见到雄壮的公牛。
王者勇告诉记者,这公牛个头大,食量惊人,为此养殖的高成本吓怕了农户。“这也成为公牛递减的原因之一。”王说,建于2002年的滨州渤海黑牛原种场就像一个“纯基因库”,可种牛的存栏量让王很担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路彩云 通 讯 员 付立杰本报讯 10月28日,全市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工作观摩调度会在无棣县召开,会上...
无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棣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