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在保温箱里治疗了110天的早产患儿,终于被护士抱出了滨医附院NICU,顺利出院。此时,在病房门外等待的患儿母亲早已泪流满面。3个多月来,在滨医附院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这个“巴掌宝宝”走过了“鬼门关”,重新迎接生命的开始。
过去一年,滨医附院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累计接收了2000余名患儿,其中90%以上是早产儿,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达99.5%,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率达85%以上。可以说,滨医附院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团队是最脆弱生命的温柔“守护者”。
成功挽救胎龄24周+5天、体重仅700克早产儿生命,接近人类救治成活超早产儿的极限
去年11月23日,一名胎龄仅24周+5天、体重仅700克的超早产儿于滨医附院产房经阴娩出,该新生儿出生时只有巴掌大小,全身皮肤薄嫩、呈胶冻状,自主呼吸微弱。经医护人员保暖、初步复苏,这名新生儿依然存在重度窒息症状。新生儿科医师在产房内给予新生儿气管插管,在生后4分钟将其转运至NICU,并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补充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对症治疗。
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的医护人员为这名患儿纠正贫血、补充白蛋白、提升血小板、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经过110天的精心治疗,该名新生患儿顺利出院。出院时患儿体重增至2200克,身长44厘米。
该例患儿的顺利出院,刷新了滨医附院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自2006年建科以来的救治记录,也接近了人类救治成活超早产儿的极限,体现了医院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在抢救治疗危重新生儿、超早产儿方面的较高技术实力,展现了医院新生儿科、产科、儿外科、眼科、儿童康复科、超声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密切协作、成功救治病患的超高团队水平。
每年收治2000—2200名新生患儿,全力助早产儿渡过呼吸、营养、皮肤感染三道关
“我们科室每年都会收治2000—2200名新生患儿,最小的胎龄24周、体重400克。体重小于1000克的早产患儿,每年都会收治100人以上。”滨医附院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主任赵国英说。
面对这些极其脆弱的小生命,医护人员首先要帮助他们过的第一关,就是呼吸。“要给不同状况的患儿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大部分早产儿需要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另外,有些孩子的肺部没有发育好,需要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赵国英说。而第二关作则是为患儿补充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由于早产儿的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因此要靠静脉输入来确保患儿的营养支持。另外,早产儿的皮肤娇嫩,为了预防感染,要对孩子进行皮肤护理。
“通常而言,经过我们的治疗,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出院:一是患儿矫正胎龄到37周,二是体重达到2公斤以上,三是孩子能够独立吃奶。”赵国英说。2015年,滨医附院开设了新生儿门诊,专门为早产儿进行复查复诊,早产儿经过治疗出院后,医院会定期随访3—6个月。
除了早产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等症状也比较常见。“胎粪吸入综合征,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胎儿吸入子宫内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发生气道阻塞、肺内炎症和一系列全身症状,一是会造成肺炎,二是胎粪会糊在胎儿肺泡表面,影响孩子的氧合功能,导致孩子出现缺氧甚至堵塞气道的症状。”赵国英说。
滨医附院NICU规模、设备及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水平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与新生儿重症科始建于2006年9月,是全省第一批、也是鲁北地区率先按照全国《新生儿病室建管理指南》标准建立的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
目前,该科室设有两个病区,一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为十万级空气层流净化,全封闭式管理,主要收治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拥有固定床位42张;另一个病区是新生儿病区,为母婴同室病区,拥有固定床位30张。“在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既为患儿进行治疗,又为母亲和家属讲解患儿的疾病护理常识,指导母亲母乳喂养,致力教父母学会如何观察宝宝的脸色、呼吸,如何观察大、小便性状,以及如何给小儿喂药、测体温、换尿布等护理常识,使家属逐步掌握护理和照护宝宝的正确方法。”滨医附院新生儿病区护理人员介绍。
目前,科室医疗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拥有新生儿专用呼吸机24台,各种暖箱65台,远红外线辐射抢救台4台;配备有多功能血气分析仪、微量血糖检测仪、氧浓度监测仪、广域数字化小儿视网膜图像系统、客观听力测试仪、脑电测量系统、亚低温治疗仪、一氧化碳气体流量控制仪、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多用途血液处理用机、母乳分析仪等多种先进仪器。可以说,滨医附院NICU的规模、设备及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水平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新闻推荐
2019—2020年,滨州财险业承保制造业企业3611家次,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067亿元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樊飞通讯员成锐报道)制造...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