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中国,牛气滨州。在记者近日发表的《多彩多姿的滨州牛故事“唤醒”大地新春》一文中,滨州绒绣牛、剪纸牛、虎斗牛、蒲园铁牛吸引了很多市民,有读者提醒记者,还有更多的滨州牛元素值得展示分享。
的确,还有不少民间手艺、非遗项目喜欢以牛为主角。特别是圆明园十二生肖之一牛首铜像,以及滨州市博物馆馆藏牛文物、牛书画引人注目。日前,很多市民热情地走进滨州市博物馆,与那的牛首铜像、汉代灰陶牛、明代玉雕卧牛、牛对联合影,参观线上“牛气冲天——中国牛文化百馆联展”,看孩子们参与新春博博荟生肖牛挂饰制作。场景喜庆感人,该馆成为新春滨州网红打卡地。
历经二百余年不锈蚀的圆明园牛首,成为市民竞相合影的新网红
眼下,在市博一楼大厅中央位置,高仿的牛首威风凛凛,摆放在保护罩内,与虎首、猴首及猪首铜像为伴。瞧!这牛像有着深沉厚重的外表、圆似铜铃的双眼、清晰逼真的褶皱,神气十足。春节期间,市民纷纷与之打卡合影,讨一个牛年好彩头。
其实,牛首原件曾于2018年在这展出。这牛首为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之一,原为清乾隆年间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景观的一部分,由欧洲传教士郎世宁主持设计。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海外。
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宝是红铜所铸,铸造成功率极低,对制造者来说是一项很大挑战。同时,这材质却赋予了牛首色泽华美的外衣和坚韧舒展的造型,历经二百余年而不锈蚀。细细观看,绒毛等细微之处皆是一凿一凿而成,清晰逼真。那牛首上,有斑驳若现的划痕,风采灵动,自有一股倔强之气。尤其弯曲向前的双角堪称一绝,因为中国传统的水牛和黄牛造型皆牛角向上或向后,这双角向前的牛实属罕见,而这正反映了圆明园中西合璧的特点。
市博馆藏文物东汉灰陶牛稚拙有童趣,明代玉雕卧牛附有一个小麒麟
看完国宝,再瞧咱滨州本地的文物珍藏——东汉灰陶牛、明代玉雕卧牛,它们都是市博物馆瑰宝,年代相距甚远,风格截然不同,却都是滨州历史的见证。
瞧,这东汉灰陶牛长51厘米、宽17厘米、高14厘米,大小如小孩枕头。牛头硕大,牛身粗壮,省略了牛腿部分,其身上部光滑,周遭粗糙,尽显汉代陶俑稚拙之风。据考证,牛的驯化历史至少在万年以上。史料记载,两汉极力推行“畜猪狗,卖以买牛”的护牛政策,同时大力推行铁工具加牛耕的新型耕作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耕牛顺理成章地成为汉代艺术的主角之一。
明代玉雕卧牛较之小一半,牛长22厘米、宽11厘米、高7.8厘米。此玉雕件晶莹剔透,手感温润。看,这牛呈屈膝而卧,牛腿刻画简略,而牛角蜿蜒,纹理细腻舒展。其身上还有圆形坐垫,推测其上可能还有牧童坐着,可惜今已不见。这牛头上翘,牛眼上观,仿佛在看天上白云、青翠绿叶,悠然自得,憨态可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牛身一侧有小小的麒麟,这是应了古代“牛生麒麟猪生象”的传说!其意是母牛可以生出麒麟,母猪可以生出小象。它暗含古人的一种观点——“鸡窝里飞出金凤凰”,不要小看任何人,任何人他日都是可能成为人上人的。
如果您细找找,还能在该馆找到更多牛元素。如在该馆一楼展厅,可以看到一副带牛字的对联,“春丽牛逢草,月明马识途”,作者边茂田,笔墨铿锵有力,饱满厚重。
北宋工部尚书牛保督建惠民古城,工程未就而积劳成疾,才有了如今的牛保冢
姓牛的人很多,但有位古人曾深刻地影响了滨州历史——惠民城的督建者牛保。他和惠民古城是滨州历史文化展厅里的重点展示内容。
传说,牛保由名臣寇准等保举来修这座抗金的桥头堡,他督修城池9年,素食布衣,与军民同甘共苦,母亲病逝、女儿出嫁他都未回家,年复一年地劳累。北宋崇宁九年冬日,棣州城马上竣工,牛保却累倒在工地未能再起来。闻此噩耗,军民失声痛哭,自发捐钱捐物厚葬牛保,形成了现在的牛保冢。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品味到,牛保正是一个为国为民贡献心血的“老黄牛”。圆明园牛首(高仿)。东汉灰陶牛。明代玉雕卧牛。
新闻推荐
开出科技“良方”助“老树”发“新芽” 市科协邀请农学专家为滨州市特色林果产业把脉会诊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康曌通讯员韩博周金兰报道)沾化冬枣、阳信鸭梨、大年陈蜜桃等是滨州市的特色林果品牌。面向“十四...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