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区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从理想变为现实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张丹通讯员张超姜悦辉刘敏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深化医疗改革,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均等化,让农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既关乎百姓福祉,也是决胜全面小康必须答好的一大考题。
作为全市医共体首批改革试点区县之一,沾化区自今年5月正式启动医共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新格局的形成。着力疏堵点、消痛点,有效化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打通全民卫生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造“医共体”的关键在于“共”,沾化区以资源共享、人才下沉、技术协作为核心,完成了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一体化管理。其中,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挥龙头作用,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协作、指导关系。同时,强化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建立医共体内人员柔性流动、双向交流机制。“沾化区医共体建设的一大实践成果,就是实现了‘六大统一’——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耗材目录、统一药品耗材配送、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资产管理。”沾化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张玉峰说,“从而真正使医共体成为了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
通过体制上完成“六大统一”,打破了县域内医院之间合作交流的“壁垒”,盘活、整合了城乡医疗资源,切实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弱的短板,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一方面,有龙头医院的医生赴基层医院坐诊,大大提升了基层医院的治疗水平,也带动了基层医护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按照省里规定,部分药品村卫生室不允许单独售卖,村民要购买这些药品只能去大医院。而现在建成了医共体,可以通过采购平台对药品进行集中采购,配送到各个医院,让群众不必为买药专程跑一趟大医院,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除此之外,沾化区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投资1000余万元,打造了全区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立了全区基础资源、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四大数据库,累计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32.7万份,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89.4%。依托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成了远程心电、影像、检验等中心,实现了医共体内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现在沾化区的村卫生室可以实现远程会诊,村民在村卫生室就可以将心电图数据传输到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有值班医生负责接收、诊断,并将结果第一时间回传给卫生室。”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张国华说。截至目前,沾化区通过远程诊疗的患者达3281人次,其中远程心电1605人次、CT178人次、DR1498人次。
此外,沾化区还积极与上级医院合作,医共体分别与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成立“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借助“互联网”医疗的诊疗模式,1—8月份完成远程会诊140人次,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联动、延伸,技术互通及医学信息共享,让辖区就医群众享受到了到国内医学专家“面对面”的优质服务。
可以说,沾化区医共体真正打通了群众享受优质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从理想成为现实。沾化区举行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村卫生室授牌。沾化区组建医共体中医院区及中医药联盟,让中医诊疗能够更好发展。
原先的“大高镇卫生院”已经更改了新名牌,成为“医共体”的一分子。沾化区医共体拥有统一财务管理系统。沾化区医共体管理系统实现了体制上的人事统一,打破了县域内医院之间合作交流的“壁垒”。远程心电、影像、检验等中心,实现了医共体内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在村一级卫生室,村民能更方便地买到所需要药品。在沾化区的村卫生室里,可以实现心电图远程会诊。
沾化区组织开展乡医培训,提升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赴基层医院坐诊。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李诚通讯员代福永许兵兵报道)10月28日,在沾化区冯家镇新建的220千伏源贵线上,国网滨州供电公司输电工...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