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我的姥姥、姥爷这辈人筚路蓝缕,在一片盐碱地和芦苇丛中建起了滨州市人民医院,他们是医院创建者。到了我父母这一辈,通过他们的辛勤付出,把医院建设得更加强大。我们作为第三代人民医院人将继续努力,提高治疗和服务水平,为滨州近400万人的健康保驾护航。”汤洪策说。
汤洪策今年35岁,是滨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一名主治医师。对于他来说,人民医院是一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家里三代人都是人民医院的医生,汤洪策从小在人民医院里生长,周围的人也都是医务工作者。姥爷是李广志,市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也是一位外科医生;姥姥是林洁,原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小的时候,他总是自豪地介绍:“我姥姥、姥爷都是会开刀的大夫,他们没有治不好的病!”
在家庭氛围熏陶下,汤洪策在高考报志愿时,六个志愿全部填写了医学院,他最后选择了代谢病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汤洪策说:“姥姥和姥爷一辈子治病救人,他们晚年时却被糖尿病折磨。在当时,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和医疗手段非常有限,他们晚年过得不是很幸福。”汤洪策选择代谢病专业,就是想缓解他们的痛苦。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遗憾的是,汤洪策还未毕业,两位老人先后离世。“虽然没给自己的姥姥姥爷治疗疾病,但是我还是给很多患者带来了帮助。”汤洪策说。
给汤洪策留下较深印象的是2015年一个患有Ⅰ型糖尿病的22岁姑娘。这位患者告诉他,她大概9岁的时候在人民医院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当时有一位叫汤福广的大夫,在她病情危急的时候让她转危为安。而汤福广就是汤洪策的父亲,当时是小儿科主任。
这名患者串起了他和父亲两辈人的医患故事。汤洪策告诉记者,父亲汤福广于2012年在岗位上去世。“一位医生做得好不好,病人的评价最客观,如今父亲虽然不在了,还有患者能念他的好,这让我对这个职业更加敬重。”汤洪策说,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和信念,要将治病救人的初心坚持下去。
汤洪策的母亲李路丽是一名妇产科医生,行医35年,谨记她父亲的教诲,不断创新改革手术,为广大妇女健康作出了贡献。李路丽说,年轻时,她和丈夫汤福广很少看电影、压马路,业余时间都在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后来儿子耳濡目染,也选择学医,全家很支持他。
汤洪策的妻子安广丽是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滨城区市立医院成为定点医院,负责救治新冠患者,安广丽正是参与救治的一员。“虽然有顾虑,但是肩上的责任和内心的使命感让我勇往直前。”安广丽说。令安广丽没想到的是,在救治过程中她才意识到自己已怀有身孕,这让她和汤洪策都捏了一把汗。“这是我和丈夫的一次特殊经历,我怀着孩子战斗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以后会讲给孩子听。”
重症监护室是创造奇迹的地方,这里的医生高负荷运转、劳动强度大,极少准时下班。“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都很大,但当把病情好转的病人交给家属时,这些付出就都值得了。”安广丽说。
“家里三代行医,祖辈父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职业的神圣。作为我们这一代,更应该传承好老一辈的优良作风,用自己的医术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汤洪策告诉记者。在重症监护室,汤洪策妻子安广丽正在与患者交流。目前,安广丽已有7个月身孕,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汤洪策姥爷李广志(右三)在中西医培训班上授课。
汤洪策的姥姥林洁(右三)任妇产科主任时,主持病例讨论。
汤洪策的母亲李路丽(最右)第一年参加工作,与妇产科大夫们的合影。汤洪策父亲汤福广工作旧照。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通讯员陈芳晓田钊硕魏景瑞报道)近年来,沾化区富源街道出台流转政策、搭建交易平台,积极推动由村民、...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