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李前军丁春晓通讯员李健生姜悦辉王颖慧
“如果家人时间允许的话,医师节真的很想一起吃个团圆饭。但我估计,可能性不大。”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刘旋说。刘旋已经记不清上次和父母、妻女围坐在圆桌前吃饭的场景了。周末值班是家常便饭,即便是春节、中秋,也总有一个人要值班,“三缺一”已经习以为常。
刘旋这个家庭着实有点特殊,他和父母、妻子都是坚守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士”——他们同为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为了救死扶伤这一医者共同的使命冲锋陷阵、竭尽全力。
刘旋的父亲刘宝田今年68岁,从医45年,是医院胸外泌尿外科的主任医师,母亲周玉莲已经年满70,是医院神经内科普通病区的主任医师。老两口退休后被医院返聘,继续在医疗一线发光发热。刘旋的妻子尹希燕是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甚至刘旋的大嫂都是医院的护士。这一家子如果要过一个团团圆圆的“医师节”,那可是真得“排除万难”。
“我小时候,父母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工作上,能一起相处的机会很少。”刘旋说。一家子吃饭,常常母亲刚做好饭,父亲的电话就响了。“病人已经在准备手术了,我去一趟,你们吃吧,不用等我。”父亲刘宝田换衣服出门,而刘旋已经习惯了父亲这种“随叫随到”。
只是刘旋万万没想到,时隔20年,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他和妻子甚至比父母当年还要忙碌,女儿今年上初二,基本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看。过去一年,女儿做了两次手术,一次肌腱断裂了,一次是膝盖半月板损伤,这两次手术,刘旋都亲自上了手术台。以这样的方式“陪伴”女儿,刘旋觉得有些酸涩。手术之后,打着石膏的女儿托付给了保姆,两口子依旧忙碌于工作,辗转在门诊室和手术台前。
对于是否让子女学医,刘宝田和周玉莲的意见存在分歧,刘宝田希望子女“继承衣钵”,周玉莲则刚好相反。
“我小时候缺医少药。有一次,母亲晚上腹痛,我在周边村子找了一晚上,还是没请到医生。那次经历,让我下定决心学医。”刘宝田回忆说。后来,他报考了当时的青岛医学院,并在求学时认识了当时的同学、现在的老伴儿周玉莲。“我鼓励孩子学医,这是一条很神圣的路,要救死扶伤。”他说。
刘宝田两口子有两个儿子。有一年正月十五,周玉莲刚刚包好了饺子,就接到了医院打来的电话——患者需急诊。后来,那锅饺子煮成了“黏粥”,周玉莲边哭边说:“绝对不让孩子学医!”后来,长子遵从了母
亲的意见,在政府部门工作;但次子刘旋
还是继承了“家学”,报考了滨州医学院。更巧合的是,刘旋也在学校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尹希燕。
有时候,大家难得在一张桌上吃饭,患者病情是饭桌上永恒的话题,于是餐
厅就变成了“会诊室”。一家人立刻进入角色,开始商讨治疗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案。“这些年,父母一直给我们医学上的
指导、启发和帮助,他们会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出最好的治疗途径。在他们
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是学生。”刘旋说。
但“老两口”留给“小两口”的,远远
不止这些。“医德”是父母最重要的教诲、馈赠和传承——父母退休后,放弃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继续坚守在医疗一线,用他们的话说,“有太多放不下的患
者。”父亲刘宝田会对刘旋夫妇说,“这是一份苦中有乐的职业,能体现人生的
价值,也能收获最大的幸福感。”而母亲
则告诫刘旋夫妇:“要老老实实做人,我们
不缺吃穿,一分钱的便宜都不能占。”推不掉的红包,周玉莲会默默地充进患者的医疗卡里。
让老两口欣慰的是,儿子儿媳都很争气,在各自岗位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他们用各自的技艺为患者解除病痛,在诠释医者的虔诚使命、奉献担当的同时,恪守“以德为先”的宗旨和家风。“有时候觉得,他们已经超越我了。”刘宝田慢悠悠地说,用沉稳的语气掩藏心中的骄傲;周玉莲则对记者笑笑,说,“孩子随我,挺好。”
一家四口的合照,从左至右分别为尹希燕、周玉莲、刘宝田、刘旋。刘宝田正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周玉莲正在查看患者的恢复情况。刘旋正在查看患者检测结果。在发热门诊的尹希燕正在为患者检测。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滨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进多测合一、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组建专职帮办代办队伍,上半年全市办结帮办代...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