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丁春贵李前军实习生袁昊通讯员林小全李强编者按
今年以来,滨州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工程,人才工作机制更趋顺畅,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集聚效应、回流态势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影响力,市委、市政府将于8月中旬,举办首届“滨州人才节”,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滨州日报、滨州网联合,在《渤海英才》栏目中开设“人才故事”专题,从滨州市各行各业遴选一批优秀人才,报道他们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和励志故事,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为富强滨州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瞪羚标杆企业、通过欧盟REACH认证……这是大展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用十年时间创造出的业绩。而董事长李岩,则是该公司的“最强大脑”——繁忙的管理和经营工作没有阻挡住他对研发的热情,至今仍把60%的精力投入研发的他,带领团队获得3项省部级科学奖励、2项PCT国际专利、12项发明专利,他本人也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经过多年实验室+工程转化的沉淀,不仅让企业积累了巨大的技术和经验优势,更磨炼了“大展人”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为公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大学毕业后的李岩首先进入了一家南开大学化学合成初创公司,这家公司里除了创始人——一对博士夫妻之外,他是第3名员工。这家公司成长很快,员工数量第一年发展到40多人,第二年达到100多人。几年时间里,李岩主持参与了公司的人员招聘、实验室搭建、工厂建设等,帮助企业快速发展。虽然公司产品定位比较高端,但是行业太小。“这个行业是一片蓝海,但是总量只有一个游泳池的水。”李岩说,因市场容量太小,公司在产业上下游没有议价权。因此,做了几年之后,他决定转行。
因缘际会,李岩结识了新的合伙人,两人志趣相投,都看好碳纳米新材料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碳纳米管技术于1991年由日本科学家提出,随后世界各地逐渐掀起研发热潮,但一直处于实验室阶段,市场应用是个空白。2011年,李岩与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开始建设实验室,并成立了大展纳米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低维碳纳米材料相关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应用推广。
“从2011年开始建设,到2015年进入应用,这期间我们一直在做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和工艺验证。”李岩说,大家都明白,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个曲折的过程,但没想到时间会如此漫长。刚成立的四、五年,公司度过了一段比较艰难的阶段——公司不但没有产出,还要不断增加投入,一些合作伙伴因新技术迟迟不能投入应用而选择离开。
“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长久,认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有一个词语叫‘一万小时定律’,就是说事情要达到一定阶段才会开花结果。”李岩和留下的伙伴认为,碳纳米材料属于新能源行业,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未来一定能成为“大行业”。同时,从社会角度来看,把新技术转化为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橡胶轮胎等行业,实现节能减排,这是有价值的事情。有一年,李岩分别拜访了分属不同行业的4名老专家,他们都表示,李岩正在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价值,自己一定会全力帮助企业进行研发、推广、应用。这让李岩和伙伴们深受鼓舞,以更强的使命感全情投入这个行业。
经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产品测试,公司产品实现了市场应用,无论是产品性能、产能规模还是技术服务,都得到行业和客户的认可,逐渐成为世界碳纳米管行业排名前三的企业(根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报告),目前的产能为1000吨/年,2021年有望扩大至5000吨/年,预计到2025年达到5万吨/年。“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橡胶轮胎等,目前还在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李岩说,企业的产品实现了有效的节能减排,以橡胶轮胎为例,可以使其抗磨损能力提高30%、使用寿命提高30%。
回首这几年的发展,李岩感觉企业就像是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虚竹”一样,误打误撞走了一步错棋,却没想到这步错棋中隐含了行业的发展规律。在新材料领域,先行者往往会积累巨大的经验优势,作为较早进入碳纳米管技术的研发厂商,大展纳米新材料在催化剂制备、工艺技术和工业设备开发上积累了大量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和工艺控制的技术和经验,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已具有多代碳纳米管产品技术储备,并开发了产品分散和应用技术,可为下游客户提供不同应用领域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工程师文化”让全公司人人精益求精,采取员工持股平台和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换来的是企业在创新中一路领先
“我一直在做实验室研发工作,这需要具备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我致力把这种精神融入企业发展中,因此形成了我们公司的‘工程师文化’。”李岩说,“工程师文化”得到了广泛认可,大家把创造更好未来作为共同目标,在工作中精益求精,闲暇时也会围绕着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事关企业发展的主题进行探讨。如今,企业创造了一个氛围,让大家围绕行业本质来做价值创造工作,不以短期效益为根本追求,而是超前谋划发展方向。
为鼓励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大展拳脚,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制度来保障。比如:建立员工持股平台,对作出一定贡献的人员进行股权奖励;对研发项目实行项目制,建立短期和长期结合的激励机制,让大家有成绩、有成果。企业通常根据市场反馈或者对产业的发展判断来确定开发项目,项目通常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短期的由相关人员组成一个项目小组,设定奖金数额、时间限制、技术指标,然后大家去攻关;短期之内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采用短期奖金和长期激励结合办法,完成科研开发后,项目小组的人会得到一定奖金,然后从这个项目未来一定年限的销售收入中提取相应的比例,作为小组的二次奖励。
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带来的是企业在创新中一路领先。多年来,产量低、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一直是碳纳米管行业未能有效解决的痛点。而对于解决碳纳米管生产中的放大工艺和设备过程等问题,国内外均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国内外单套设备最大制造能力一直在百吨级别徘徊。为寻求突破,大展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在四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自主攻克了催化剂、流化床设备和工艺控制条件等碳纳米管生产的核心技术,独立开发出了国内外领先同时也是最稳定的连续化“千吨级碳纳米管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碳纳米管规模化制造技术领先优势。
目前,作为国内碳纳米管主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领域企业,大展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的碳纳米管出货量已居行业前列,并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能够面向不同应用领域提供大规模低成本碳纳米管的企业。
■公司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5%,主要负责人将60%的精力投入研发
2017年,公司研发团队承担了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新型碳纳米材料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技术研究”,并顺利通过验收;
2017年,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开发出第一条千吨连续化流化床生产线;
2018年,公司技术中心被省工信厅认定为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
2019年,公司被省工信厅评为山东省瞪羚标杆企业,李岩因在低维碳纳米材料行业的突出表现,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2020年3月,公司通过欧盟REACH认证,专利成果获得山东省发明专利二等奖;
……
近年来,大展纳米材料有限公司依靠不断创新的技术攻关一步步壮大,其发展史就是创新史。作为企业的“最强大脑”,李岩一直投身研发一线,如果把整个工作时间按照百分来计算的话,李岩用在研发上的时间占60%,有时候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消息,都能让他触类旁通,融入企业技术改良,并带来不错的收益。而且,李岩与伙伴们决定,将企业每年销售收入的15%作为科研投入。目前,企业有员工12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就有20多人,分别从事工艺、设备、应用等方面的研发工作。自2013年开始,企业已拥有三个省级研发平台,研发团队获得12项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专利申请数达到50多项,覆盖生产、后处理、应用等上下游全链条。
“我们的团队成员走在一起,首先是因为价值观相同。因为对于事情的观点一致,所以才决定共事,这是最根本的一点。”李岩认为,企业发展依赖整个团队的力量,大家集合在一起首先要价值观相同,企业还要提供成长平台让合作伙伴得到更大成长,然后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近年来,企业吸引了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成员加入,虽然驻地位于乡镇,但很多合作伙伴来自于上海、青岛等一线城市,有的伙伴来自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伙伴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格局和视角。李岩说,随着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大家也时常会思考一些更宏大的命题,如远见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认可和共享的愿景和使命、治理结构和相关利益者联盟、跨文化领导力和管理系统等。
“我是从科技部CEO特训营毕业的,培训期间有两个词直入心底:逻辑和商业模式。沿着逻辑的原理去进行思考分析,企业就不会偏离正确道路;在带着底层思考建立的商业模式中,产业链关系会更稳固。”李岩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后,在和其他领域精英的交流中,自己也在不断提升思想认知水平。同时,党委、政府在企业成长中给予的支持也让李岩受益匪浅:作为一个科技型的创业企业,因为没有很多重资产,以前获取金融支持比较困难,现在国家推动人才帮扶政策,企业可以较为顺利地获取低成本的金融支持;政府部门在审批环节对高层次人才设立了“绿色通道”,提高了工作便捷度,同时对于人才家庭、孩子有很多支持政策,这都为企业吸引人才、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企业的发展使命是实现碳纳米管的大规模工业化,由目前的千吨量级提升到几十万吨、百万吨的量级,让纳米材料应用于更多行业。”展望公司发展远景,李岩认为要遵循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路子,以企业研究院为基础,继续吸引高端人才,五年内将研究院建设成为碳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推动山东省在新材料领域的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同时,全力争取拿到国家级的科技进步奖,并开展上市准备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上市。
新闻推荐
北镇建设“红色家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志勇通讯员刘旭蕊
北镇街道作为滨城区的老城区,老旧小区多、专业市场多、小企业小仓储多、流动人口多、低收入群体多,基础设施落后,各类不同职...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