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程海莉
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和群众庆典游行活动隆重举行,多少中国人激动得潸然泪下。作为一名七零后,那些深埋在儿时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怎能不涌上心头?怎能不感慨万千?头顶的蓝天白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祖国的日新月异。
如今,漫步在这条走了四十多年的渤海五路,记忆中的画面如同流声机中飘出的一个个怀旧音符……
每个城市,都有几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条道路,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故事,更承载着这个城市里每个人曾经走过的岁月。
儿时的渤海五路可以用“闻名”一词形容。如果您是土生土长的滨州人,不妨与我一起,回到渤海五路的时光里走一走,看一看……
可曾记得?上世纪70年代的渤海五路,只有南至大坝、北至大修厂区域才能称得上为“北镇”,因为出了这个区域都荒凉如野外。即使在这段区域内,公路窄小破旧。路的两边是一段段的臭水沟,紧邻沟边零散分布的是低矮的房子,有些房子还低于地面。
可曾记得?在如今渤海五路、黄河三路和四路之间的是被视为比较高级的饭店——渤海饭店。那个年代,“渤海”这个词不仅仅象征着老渤海精神,还有着高大上的涵义。如果馋豆汁油条了,必须早起,否则,长长的队伍就会一直排到渤海五路上……从六七岁开始,我就常常去买早饭,看着长长队伍,我移动着自己的小脚丫,伸着脖子看着买到早饭的人一个个从身边走过,觉得时光好长。现在竟然想不起来,那么小的我,这份差事是被安排的,还是主动承担的?
可曾记得?饭店北侧是“渤海宾馆”。那时城市里的宾馆少得可怜,我只知道,渤海宾馆是个神秘的地方。
可曾记得?在宾馆对面的北镇汽车站,上世纪70年代时,车少,坐车的人也少,每天通往各县区的车也只有一两个班次,错过了就得等第二天。
可曾记得?破损的车体、拥挤的乘客、难以关上的车门、上半身探出车外的乘务员……上世纪80年代,像这样拥挤得几乎关不上车门的情形是乘车时的常态,每每发车时可以用“人满为患”来形容,几乎每到一个站点,都会因为乘客太多连门都关不上。
可曾记得?顺着车站一路向北,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燃料公司、商业大厦、粮油店、曲轴厂、柴油机厂、第一中学……一路向北直到大修厂,自此便很难觅到厂房。
可曾记得?偶尔能看到一些男孩子做出的顽皮捣蛋的趣事,他们偷偷爬进路过的拖拉机斗内,或扒在车斗尾部。拖拉机手发现后会将他们赶下车,他们则一哄而散……等拖拉机手重新回到座位上,他们又争抢着蜂拥而上。现在看来,如此危险的举动不过就是想省去上学的路途,因为那时家里没有自行车,更没有父母接送的待遇,上学的路途只能用脚一步一步丈量。
可曾记得?以车站为点向南行,烈士陵园内低矮的屋子和稀落矮小的松树……
时光流过,渤海五路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滨州的公路从一条路到一张网,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建设不断提速,如今已建起了一张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几十年来,百姓的生活好像芝麻开了花。从脚蹬自行车到公共汽车,再到家家户户小轿车;从排队买票搭乘长途车到“挤”车,再到随时随地只需动动手指的网约车;从攀爬拖拉机后斗被轰被训斥到汽车、轮船、高铁、飞机……
百姓在享受“出行速度”的同时,衣食住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徒步到共享单车,从自视为高级的收音机到3D、VR立体的视觉体验,从荒凉狭窄的道路到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从款式单一到风格各异的服饰,从书信到微信,从平房到高楼大厦,从人工机械到高端智能……如今的生活,使所有的语言描述都成为多余,纵使千言万语也诉说不尽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还是儿时的那条渤海五路吗?走着,走着,我不禁有些恍惚。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心中的歌就这样一直唱啊唱啊……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滨州讯(记者李伟通讯员贾海宁王建彬)9月30日晚,第二十一届中国滨州沾化冬枣节暨首届沾化文化旅游节在沾...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