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以财立,国以财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空前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壮大体现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70年来,全市财政收入从1951年的10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40.54亿元,年均增长16.12%,增长了22272倍。现在一天的财政收入,大致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8个年头的规模。全市财政支出从1953年的75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45.32亿元,年均增长13.84%,增长了4556倍。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滨州市财政收支规模迅速扩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蛋糕”不断做大,为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70年来,全市财政实现了由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历史性跨越,财政的公共性和公平性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用财为民,突出增投入优结构,民生保障水平越来越好,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2018年,全市民生支出272.55亿元,占比达到78.93%。以市财政为例,顶住经济下行、财政减收压力,财政扶贫投入连续4年只增不减,2019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7760万元;安排污染防治方面资金2.63亿元,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七大标志性战役;安排教育发展资金4.23亿元,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统筹安排资金5658万元,用于支持市城区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管理维护以及城镇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等等。
分阶段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期间,是财政体制的成长期,惠民地区(现滨州市前身)财政收入从1951年的108万元增长到1978年的1.85亿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逐步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接轨,财政体制逐步成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等配套制度办法,形成了“1+40”的财税改革制度体系,明确了财税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现代财政制度逐步建立。
70年来,全市财政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财政政策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财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各项举措,为推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滨州财政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发挥财政资金“输血造血”和杠杆撬动作用,在推动发展上展现财政作为。滨州财政牵头制定了支持新旧动能转换“1+5”财政政策体系等一揽子财政政策,配套出台支持全市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激励办法、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等90余条财政政策,财政体制的“指挥棒”作用、财政资金的“风向标”作用、财政投融资的“助推器”作用、税费减免的“减压阀”作用不断发挥。
70年来,全市财政注重制度创新,纵深推改革强管理,资金使用效益越来越高。滨州财政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力度,把创新作为财政改革的主引擎,不断完善现代财政制度,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安全高效,财政运行质量明显改善。按照“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健全由“四本预算”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在清华大学发布的2019市级财政透明度报告中,滨州市财政透明度列全国12位,全省第2位。全市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框架,财政资金效益有效发挥。
70年来,全市财政注重规范运行,始终坚持依法理财,通过建立健全财政管理制度、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为财政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对预算管理、会计管理、非税收入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制度情况进行梳理、完善,对各项财政行为切实扎紧制度笼子。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大力推进流程再造,重点关注和分析财政政策制定、预算编制与执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机关运行等财政核心业务中的风险,探索构建了内控制度体系,将风险防控措施嵌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事项、流程和节点,进一步加强了政府采购监管,加强完善了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制度,加强政府债务监管,财政监督大格局基本形成。
新闻推荐
滨州日报/滨州网沾化讯(通讯员朱莹报道)为服务全区机构改革大局,平稳、有序推进事业单位运行,今年以来,沾化区委编办联合区行...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