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3点半,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敬老院院长刘梅生走进张青山的房间。
73岁的张青山因腿部血管瘤,18天前被刘梅生送到区中医院。张青山在医院的半个月里,刘梅生跑了4趟医院。他想在病床前多陪张青山会儿,可敬老院里还有其他49位院民。好在病床前,还有两位和张青山关系很好的院民陪护着,这让他很放心。
张青山三天前出院,刘梅生开着自己的车,把他接了回来。张青山为人忠厚,很会种菜,敬老院里吃的菜,有一部分是他种出来的。
7月11日下午,刘梅生看到张青山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便走进去。两人坐在马扎上,说农村那些事儿,说敬老院那些事儿。说着说着,张青山不说话了,嘴歪到一边,流着口水。刘梅生赶紧掏出手机打了120。
张青山是脑出血,在医院里抢救到晚上12点,医生走出来对刘梅生说:没有抢救价值了。瞬间,61岁的刘梅生眼泪流了出来。
张青山被拉回敬老院后,镇卫生院继续为他输水,不到两天就去世了。
张青山去世后,刘梅生和院里的两位院员,按照当地的风俗,为他擦洗身子,剃头、刮胡子,换上衣服。张青山被殡葬车拉走时,敬老院能起来的老人都走了出来,目送他离开。
7月14日,张青山在老家入土。刘梅生自己掏钱买了个花圈,带着敬老院里和张青山关系最好的两位老人,来到他的坟前,向他作最后告别。
从2010年4月至今,张青山是刘梅生在敬老院里送走的第61位老人。
1994年,响应当时政策号召,刘梅生从泊头镇水利站站长的位子上辞职下海,办起工程公司,干些建筑和水利工程的活儿。2010年4月,泊头镇敬老院老院长退休,镇里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当院长,来伺候当时敬老院里的80多位老人。刘梅生听说后,主动提出回来当敬老院院长,而当时他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了。
当上敬老院院长之后,刘梅生垫资,在敬老院搞起猪牛羊养殖,还把院内空地开垦成菜地和少许粮田。他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增加收入,在穿衣吃饭等方面大幅度对老人的生活进行改善。其二是让老人们有点事干。敬老院的老人们绝大多数辛劳一生,来到敬老院后,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就没啥可做的了,生命余下的时间好像只有了等待。刘梅生让身体还可以的老人们自愿报名,会养殖的养猪牛羊,会种地的种蔬菜庄稼。因为报名的老人多,没有具体分派到活的老人,就去地里割草。
老人们干这些活,都不是白干,多的一个月能挣上千元,少的也有一二百元。虽然到了敬老院,在吃穿住用上老人们不用花一分钱,可他们还是有要花钱的地方。他们大多数无儿无女,可有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家有红白事啥的,按照当地风俗,他们是要前去的。虽然因为他们的情况,亲戚朋友不想他们花钱,但他们想和别人一样,该买的东西买,该掏的钱掏。在他们看来,这事关他们的尊严。有活干,有钱挣,能掏出钱来,这让老人们觉得他们活着还有用处。因为老人们的这一想法,不管哪位老人因红白事要回去,刘梅生都会自己掏200元钱给老人,让老人体面地回村。
敬老院因为种养有了收入,老人们的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吃穿住用上老人们说不出啥意见,刘梅生就在精神上更加关注老人,他想给来到泊头镇敬老院的老人们,一个更加满意的晚年。
像敬老院的这些老人,最怕的是病了无人问,死后无人管。人老病多,泊头镇敬老院离镇卫生院很近,有老人觉得不舒服了,刘梅生打个电话,卫生院就派医生过来。现在,卫生院更是直接在敬老院建立起卫生室,每周两天派医生前来值班。
老人有了大病,只要还能移动,都是由刘梅生开着车,送到区医院。这些年,他用自家的车,多少次把老人送进医院,他记不清了。2016年9月,当时71岁的吕同伍突发脑血栓,刘梅生背起吕同伍就向自己停在院门口的轿车跑去。刚出屋门,吕同伍就在刘梅生的背上吐了,吐出来的东西灌了刘梅生一脊梁。刘梅生什么也顾不上,开着车把吕同伍送进医院,直到吕同伍进了病房,他才有时间从车里找出纸,简单地把身上擦了一下,然后在病房里陪着吕同伍。天黑后,吕同伍的病情稳定了,他才回到家洗了个澡。9年间,牟双喜、吕同伍、吕文坡、宁廷秀等6位老人在突发重病的情况下,都因刘梅生将他们及时送到医院而抢救过来。
敬老院的老人生病住院,几乎没有很近的亲戚过来陪伴。每位老人住院,刘梅生都尽可能地多抽些时间在医院里陪陪他们。他在医院里跑前跑后,在床前照顾老人,前来看病的人以为他是老人的儿子,刘梅生也不解释,他心里想:我就是这些老人的儿子。经常跑医院,医生都认识他,便说他不是老人的儿子,而是敬老院的院长,他正在伺候的是敬老院的老人。听了医生的话后,不止一个人对刘梅生竖起大拇指说:你,好样的。
老人住院了,刘梅生不能整天陪在病床前,敬老院还有其他老人需要他忙活。他就从与生病老人关系好的老人中,选两个身体好的,到医院里全程陪着。这种办法,让全院的老人们都很高兴,他们知道,以后他们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时,身边也会有人陪。
从刘梅生当上院长后,泊头镇敬老院先后有9位老人长时间瘫痪在床,其中高子美老人在床上躺了七年。这些老人躺的床上,褥子上铺一层随时可以更换的塑料布。刘梅生、工作人员、同院的老人,定时为他们翻身,两天擦一次身子,床单一天一换。9位老人不管躺了多少时间,他们的房间内都没有很大的异味,没一个人身上起褥疮。
老人不行了,刘梅生总是守在他们身边,握着他们的手,看着他们咽下最后一口气,然后按当地风俗,体面地把他们送走。在医院里住了47天院的贾文学老人,最后握着刘梅生的手说:你这样照顾我,我没啥说的。还有最后一个要求,我有个傻儿子,我走了放心不下,你帮我照顾照顾。
从2010年4月到2019年7月,在泊头镇敬老院,刘梅生共伺候过110位老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67岁。他守在病床前,最后送走的老人有61位。今年已经61岁的刘梅生其实也老了,他觉得自己能为这些老人做这些,还能为来到泊头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做出更多,他对自己这一生很满足。
农村大众报记者孙成民张天银
通讯员贾海宁姜倩
在采访中,记者几次问到刘梅生为何能尽心伺候敬老院的老人们。刘梅生开始没回答,多次被问后,他说:“我是一位老党员,做这种事情本来就应该。我心里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人要知恩图报。”
刘梅生的爷爷去世时,他父亲才11岁,下边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在庄里乡亲的帮助下,刘梅生的奶奶在那些艰苦的时代,养大了一儿两女。刘梅生的父亲是位老党员,1990年,他从电视上看到南方发了大水,把家里的1万斤小麦捐了出去。
“我父亲经常和我说,庄里乡亲给了我们的恩,你要记着,要尽力回报他们。别忘了帮过我们的人。”刘梅生说,“我在敬老院里这样伺候老人,是在回报庄乡们曾经给我们的恩。”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7月22日,2019年“滨州市中小学生健康夏令营”活动在秦台国...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