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方明 唐志琦 李文文
如今,在沾化冬枣主产区——下洼镇,街头车水马龙,前来采购的枣商络绎不绝,游客也是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沾化冬枣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下洼百姓带来了福音,也让众多徘徊在贫困线上的农民脱贫有了抓手。
“我们把冬枣产业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通过助农销枣、务工增收、合作社带动等形式,让冬枣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让脱贫路越走越宽。”下洼镇党委书记郭良询说。
党员干部帮包贫困户,广开销路助农销枣
“自从园子里的冬枣熟了,俺一次市场都没去,镇上的干部帮着把枣卖了出去。”宋家村村民孙青山今年71岁,长年离不了药,卖枣成了愁心事。
下洼镇针对无力卖枣的贫困户,专项开展了党员干部帮包贫困户活动。每名镇机关干部帮包一定数量的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农超对接、市场推销等形式,帮助贫困户把冬枣卖出去。
“每斤能卖5—6元,比市场价格高出一倍多,已经卖出了500多斤,现在订单还在不断增加。”蒲怡瑄是选调到该镇孙家村的大学生村官,了解到贫困户孙青山一家的实际情况后,通过微信朋友圈、“选村品”商城、微店等多种网络平台销售冬枣,为老人增收1500多元。
下洼镇副镇长杜海青负责帮扶孙青山,他对孙青山枣园的亩数、产量、品质了如指掌,冬枣尚未成熟便开始联系销路。冬枣成熟后,熟一批摘一批,卖枣毫无压力。
开发旅游采摘项目,贫困户坐在地头就能赚钱
“按一斤5元的采摘价计算,俺这2亩半枣园能收入小三万元呢!”望着枣园里一拨接一拨的采摘游客,小郑村贫困户郑同庆心里乐开了花。
郑同庆今年65岁,身体孱弱,加上老伴长年疾病缠身,家庭十分贫困。“多亏了杨书记帮俺村建了这个冬枣采摘园,不用自己摘枣卖枣,光在园子里等着收钱就行。”
郑同庆口里说的杨书记是滨州市委610办公室派驻小郑村“第一书记”杨孟,他的创新做法深得贫困户赞扬。“大部分贫困户是劳动能力较弱的群体,发展冬枣旅游采摘,能让他们最大程度克服劳动能力不足带来的增收难题。”杨孟说。
杨孟协调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万元,在临近大道的村旁规划建成了130亩冬枣采摘示范园,全村85%的贫困户都能囊括其中。同时,建起32亩冬枣大棚,新建550米的沙石进园路,设置1200米的围栏,修建1处景观小桥,为发展旅游采摘创造了条件。
“中秋、国庆期间,枣园冬枣一斤的采摘价能到15元。”村支部书记郑洪军说,村里专门安排一名管理员在园子出口统一过称收费,谁家枣园的枣计在谁家的账上,并从每斤采摘收入里收取0.1元的管理费,年底再平均分配给村里剩余的15%贫困户,间接帮扶他们脱贫。
“借网”卖枣,带动贫困户一起增收
在北陈村,55岁的贫困户吕坤仙把刚从树上摘下的150斤冬枣送到北陈冬枣植保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经过筛选后通过“枣之初”电商销售平台发出去,价格比市场批发价高了1倍多。
“考虑到贫困户卖枣不方便,我们今年专门开通了贫困户销售通道。只要冬枣品质达标,一有订单优先考虑贫困户。”合作社理事长赵建光说。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冷库储存冬枣,打消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郭家庙村是省定贫困村,村里用5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建起50亩节水灌溉示范园,水浇条件改善了,冬枣品质和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为让好枣卖出好价钱,镇上协调本村网销大户郭玉帮着村里贫困户优先卖枣,国庆期间每天能帮贫困户卖枣2000多斤,每斤冬枣能多收入2元。
除了帮着贫苦户卖枣,下洼镇还积极发挥冬枣产业的辐射作用,带动贫困户增收。北陈村66岁的贫困户赵天通,平日里就在本村的浩华农业产业园负责大棚管理,每月能收入2100元;40岁的贫困户赵天海右手残疾,在冬枣成熟期帮着合作社摘枣送枣,两个多月就收入5000多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军通讯员张锦程周贝贝报道)9月18日上午,滨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在市公安局挂牌成立,滨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正式步入联合化、信息化、实战化阶段。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桑培伦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