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
乡村教师队伍
2016年,乡村教师全部落实了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优秀乡村教师干得住、留得下。启动了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高校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计划、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持续实施五县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累计从城区中小学教师中选派288名、576人次到五县(区)农村学校支教,在教师招聘补充上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为各县区核定专门用于补充农村教师的机动编制912名,重点用于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的教师配备,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矛盾。
中小学教师队伍
得到有效补充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国考,严格按法定程序组织教师资格,4年来,全市共10217人参加教师资格国考面试,6298人通过教师资格认定并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通过严格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为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不断拓宽招聘渠道,3年来,全市共招聘补充教师1908人;吸引39名免费师范毕业生来滨州市签约就业。先后开展了两届滨州名师评选工作,18名教师获选滨州名师,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管理,享受高层次人才待遇。组织了教育系统突贡专家和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推荐选拔工作,4人被评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14人被评为全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教师队伍年龄、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得到有效补充。
内强素质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年的名校长培养学习,我收获了很多。近距离地接触名家名校,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和治学经验,这让我的专业素质和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回来后带领我的团队把清怡小学打造成了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滨城区清怡小学校长徐金青看到记者说。
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办学的核心前提。开展“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活动,各县区、学校上传优课共计2469节,其中高中291节、初中858节、小学1320节;实施“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积极探索网上、网下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研究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制度;3万余名教师陆续接受各种形式的暑期培训,一批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培训和高级研修,搭建了教师学习、交流、成长平台。多种渠道构建教师培训平台,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外抓管理
强化师德建设
将《教育部关于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的通知》作为2016年师德教育的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抵制有偿补课,提倡开展课前课后或假期值守等志愿服务,成立教师志愿者队伍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帮助。
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厅文件要求,不断加大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的专项整治。市、县、校三级都召开了相关会议进行动员,印发了《滨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治理情况专项督导的通知》,重申国家、省、市规章禁令,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奖资格、撤销荣誉称号等处罚,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参与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本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三年内不得进行职称评聘,三年内不得评先树优,情节严重者降低聘任等次直至相应的行政处分。市教育局与10个县(区)、4个市直学校分别签订了《滨州市教育局禁止有偿补课违规办班承诺责任状》,各学校与教师签订了《教师拒绝有偿补课承诺》。
开展专项督查,严格责任追究。今年暑假以来,市县区教育部门采取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拉网式排查,每个县区开展的拉网式全面检查都在2-3次,有的县组织的检查达到6次,全市各县区教育部门组织的全面检查共有33次。督查过程中,注重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积极研判各类反映信息,做到有举报必追究,查实的必惩处。据初步统计,全市各县区接受群众举报案件23起,查处案件23起,下发处理通报4期,有5所学校、25名教师和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
新闻推荐
13日,滨州市中医医院正式启动2015年人口关爱基金公益活动,将2015年人口关爱基金用于对23名脑瘫儿童的救助。在滨州市中医医院中医药保健中心,宝宝们坐在专家大夫的怀里,让大夫进行按摩推拿等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