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新闻 惠民新闻 阳信新闻 无棣新闻 博兴新闻 邹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滨州市 > 惠民新闻 > 正文

滨州农民范传钊 远赴苏丹包地种棉花

来源:鲁北晚报 2014-05-09 18:04   https://www.yybnet.net/

>>>巨单合作“不打不成交”

范传钊告诉记者,刚在苏丹开展市场时也是一波三折,直到几年前一次巧合的“合作”。

回忆起那一幕,范传钊噗嗤一笑。

原来,范传钊在进行蘑菇种植试验时,托人从国内带到苏丹一批蘑菇菌种。由于菌种的存放温度不能超过摄氏35度,因此,存放的试管必须放在保温箱里保存。然而,在喀土穆机场海关接受检查的时候,海关方面却以不清楚试管里的物品为由,扣下了菌种。

“这真的是蘑菇的种子……”范传钊苦口婆心地向海关官员解释,但无济于事。

这可急坏了他,因为时间一长,保温箱里的温度就会回升,菌种就会死亡。最后,范传钊几经周折从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开来了证明,海关方面这才同意由苏丹农业部取样后放行。

“等蘑菇种出来后,我们一定要派人到现场观看。”农业部的官员表示,这是作为放行的条件。要想生产,必须经过农业部化验,确认菌种无害后才能进行。

一段时间后,苏丹农业部专家在现场观看了农场种植的蘑菇后,非常感兴趣,决定同范传钊洽谈合作。由于冷库的投资成本比较高,农业部希望能够完善在大棚内种植蘑菇的技术,并把这种技术推而广之。

其实早在2002年,范传钊就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北近郊开办了一家农场,为当地华人提供蔬菜。经过多年发展,范传钊的农场已经拥有数百亩土地,近百名员工,成为苏丹惟一拥有大型冷库的农场。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一条完整的棉纺产业链,把山东农业甚至中国农业的‘金字\’招牌叫得更响!”范传钊希望更多的滨州企业到苏丹投资。

>>>历尽磨难终见阳光

“我初步打算订购20台拖拉机和200吨棉花种子,因为我在苏丹的农场对这些生产资料的需求量非常大,今后的需求和订单还会更大。”这是在2011年3月举行的中国农资交易会上,范传钊对未来的计划。

然而,一年多之后,事情却出现了让他始料未及的180度大转弯。作为协助苏丹农业部引进中国棉种的“中间人”,中间却出了岔子。

“千叮万嘱,没想到种子质量还是出了问题,发芽率连苏丹国内70%的标准都没达到,远远低于我国行业标准要求的80%的发芽率。”范传钊讲解着两国对于种子的不同质量要求。在苏丹方面出具的检验报告中,只见用阿拉伯语、英文、中文三方语言书写的检验报告对每一集装箱的棉种依次做了抽样检测,其中最主要的检测标准发芽率大都只有70%左右,最低一批次的发芽率仅为44%。

这宗“棉种风波”无疑将范传钊推到了风口浪尖。

范传钊坦言,发芽率是关系到作物成活的关键因素,苏丹国内的检测向来极为细致,之前几个批次的种子从来没出现过如此严重的问题,责任肯定出在种子企业自身。

“当时我肠子都悔青了,没想到他们能办出这样不负责任的事情,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在丰惠公司(中国)位于滨州市区的一间办公室里,范传钊心里依然觉得懊恼不已,但如今的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这次重击。

“这十几年来,我一直都还算是比较顺利,这件事情对我真是个致命性的打击,直到现在,我还有点缓不过神来……”范传钊话语间透着一股无奈。

也许是他的善心有了回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中国人开的农场不止一家。然而,和其它农场不同的是,范传钊的农场雇用的20多位苏丹工人都来自贫穷的达尔富尔地区。

在谈起为什么专门雇用达尔富尔人时,范传钊说,“他们文化程度低,不好找工作,我想帮他们一把。他们没有什么技术,只能干一些比较初级的活,但是他们非常淳朴。工作挺卖力的,我只要告诉他们该怎么干就行。他们不用你看着,知道怎么管理。”

范传钊说,他于2004年底开始经营这家农场的时候,得知农场附近村落里有一些从达尔富尔流落到这里的苏丹人,于是决定雇佣他们。

>>>第二商机就是金矿

十几年前,范传钊刚到苏丹时,给农场主做过农民,给工厂做过切割工,也做过来料加工者,还做过某公司的石油管理工……

多行多业的经历让范传钊练就了一双能洞察商机的眼睛。

苏丹是非洲第三大国家,土地辽阔,河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许是范传钊多年来敏锐的商业眼光,也许是恰逢其时,和范传钊的交谈中得知,今年年初,他开始进军金矿的来料加工行业。范传钊说,“我在苏丹的第二商机就是金矿。”

“现在有很多原来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四处寻找人转租土地,有的甚至愿意一次性转租一百亩的土地给别人用于承包,现在苏丹农业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就出现了土地多,接受人少的局面。”

当很多农场主都在犹豫着该怎样转型时,范传钊毫不犹豫的来了个大跨度。

如今,范传钊正风风火火的备战金矿来料加工行业,他说,“现如今要不断扩大公司资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今年将根据发展情况实时进行行业投资和收购兼并。”

人人渴望成功,《人物》也不例外。成功的人,是《人物》的追寻,他们或是某领域的佼佼者,或是某劳动岗位上普通一员,或在追寻理想与幸福的路上,由生存迈向存在、实现价值,但成功与否不是《人物》对他们加以评判的惟一标准。《人物》钟情的是种子从破土发芽到生根开花、孕育果实的嬗变历程,更有成功背后的人性之美。

《人物》的目光为什么青睐他(她)?因为时代选择了他们。因此,《人物》的宗旨,是通过他们来记录这个多彩的时代。

《人物》与您同行。

联系电话:13705434941

□晚报记者  刘静

今年47岁的范传钊是惠民县胡集镇大范村的一位农民。

11年前,他远赴非洲苏丹经营农场,成为当地名人。如今,作为北苏丹(非洲)惠丰总公司总经理的他,已在苏丹盘下了36万亩土地种植棉花,总投资达6000万美元。目前,他又开始进军金矿来料加工行业。

范传钊说,假如我们给一个穷人一袋米,他吃完以后还是会没有。但如果我们给他技术,让他们学会技术,将来达尔富尔(实现)和平了,可能就会把这个技术带回去,带回去以后就会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范传钊是一位惠民农民,他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北喀区哈里法也村经营着一家农场。

2004年底开始经营这家农场的时候,他得知农场附近村落里有一些从达尔富尔流落到这里的苏丹人,于是决定雇佣他们,农场里工作的达尔富尔工人已经有20多人。

如今他又开始进军金矿的来料加工行业。他在这里不仅开启了事业,也奉献了爱心。

个人名片

新闻推荐

全市69个未通公路村庄“三通”工程陆续开工 “俺们进出村终于能走平坦路了”

>>>预计6月份部分困难村将首批完成“三通”在阳信县商店镇盖王岳村,市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管理处副处长、该村“第一书记”张鹏辉说:“我们村里的进村路已经开始施工了,村里组织了捐款,村民积...

惠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惠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滨州农民范传钊 远赴苏丹包地种棉花)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