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乖乖女” 学校里的好学生□本报记者 路彩云 通讯员 陈秀艳
“我叫任春燕,今年18岁,来自惠民县大年陈镇。”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文静十足的小女孩,一身校服装束,一副温柔嗓音,俨然一个邻家小妹的形象。“来到这里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学一门一技之长,在养活自己的同时可以帮助家里改善一下生活条件。”话音一落,甜美又带着几许羞涩的笑容便溢满了白皙的面庞。
>>>家人眼中的“乖乖女”一心为家
1994年出生的任春燕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小很多,宽松的校服穿在本就娇小的她身上显得愈发宽大,白皙的脸庞上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轻声细语的说话声更让人觉得她温柔十足,在与任春燕的交流中记者得知她是2011年来到博翱职专的,所学的是计算机设计专业。
任春燕告诉记者她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儿”,父母都在家务农,尽管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她依然享受到了父母最贴心的关爱,“从小爸妈就很疼我,我也一直很听他们的话,算是个很乖的女儿吧!”
当记者问起她为何没选择继续读高中而选择来博翱职专学习计算机时,任春燕略微迟疑了一下,“中考的时候考得不太好,没能考上理想中的高中。”她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其实也是考虑到家里的条件确实不允许我再拿七八千块钱的借读费,所以就跟父母说想来这里学一门技术,爸妈一直很依着我,对这个决定也没有太多的干涉。”
开栏的话
“善行滨州”项目是市慈善总会、各县区慈善总会联合滨州市博翱职专面向全市贫困家庭子女开展的技能培训活动,凡滨州市城乡低保及边缘家庭子女,具有初中文化程度,遵纪守法,身体健康者,均可申请,符合条件的学生将免费学习培训两年后由学校推荐就业。自2010年开展至今,已支出善款210万元,资助学生360名。
如何充分利用慈善资源实施救助?如何提升救助对象的自身能力,将慈善救助由“输血”转为“造血”?这是市慈善总会一直努力和探索的方向,“善行滨州”助学项目就是一项有力的实践。记者近日跟随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走访了几个“善行滨州”助学项目的受益学生,他们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和知足的笑容诠释了感恩的涵义。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每次考试都是第一
背负着父母沉甸甸的关爱,任春燕跟村里的伙伴一起来到了博翱职专,开始了她的新生活,“我一直挺喜欢设计这一块的,刚来学校的时候老师让我们选专业,在听了各个专业的情况介绍后我就选择了计算机设计这块,因为我想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作品。”
在任春燕平时练习的机房里,记者发现,贴在墙上的成绩单上几乎所有的第一名都是任春燕,而在教室后面墙上贴得满满的学生设计作品中也有不少是她的作品,而说起这些成绩的时候任春燕却很谦虚,“其实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掌握,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任春燕告诉记者,每当打开电脑她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近乎痴迷的设计着自己心目中的模型,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当记者问起她会不会觉得枯燥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摇头,“我从来没觉得枯燥,因为我喜欢这个,更因为我知道这个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要好好珍惜。”
>>>一顿饭一块钱,生活乐在其中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任春燕作为“善行滨州”活动的受助学生在学习专业期间也不用交纳任何费用,而且每年还可以领到国家拨付的1500块钱的救助金,尽管这已经为家里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但她在生活上仍然是很节省。
任春燕告诉记者,她现在一个月的生活费基本上就是100块钱,而且基本上都是吃饭的花费,“我们在学校食堂吃饭,我跟另外一个老乡一起吃,每顿饭一块钱的菜,一块钱的馒头,我俩就能吃饱了。”
说起自己对未来的打算,任春燕依然是很平静,“我想赶紧把没学到的知识学完,等明年就可以去学校给联系好的单位实习了,要是实习期间表现好的话,那一毕业就可以直接找到工作了,我想赶紧自己挣钱,在养活自己的同时改善一下爸妈的生活。”
新闻推荐
□通讯员 田晓剑 本报惠民讯 为给几天后来访的朋友吃口野味尝个鲜,刘某私拉电网逮兔子,不小心误伤致死邻居的宠物犬,损失价值1000余元。值班民警闻警出动,及...
惠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惠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