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了新闻稿件的每一期《农村大众》,王际灵都细心地保留下来。70年风霜雪雨,70载春华秋实。《农村大众》秉持新闻理想,践行肩头责任,默默为“三农”付出。作为一名老通讯员,我为她创造的辉煌成绩所自豪,也真切地体会到,她就是我的良师挚友,不仅圆了我当“记者”的梦想,还为我架起了向上攀登的人生阶梯。
一边卖油条,
一边写新闻,
30年前,刚满16岁的我已经是一位有着2年“农龄”的青年农民,在种植莲藕的同时做着炸油条、卖油条的小生意。我那时爱读书看报写东西,一心想当个作家。此前,我也在《作文》《山东青年》等报刊发表了几篇小作品。可渐渐地,因为生计的艰辛和心灵的煎熬,我对写作的热情淡化了。就在我准备放弃写作爱好的时候,1989年春天,我写的两篇小新闻稿,一周的时间内,分别以《刘成果的植树婚礼》和《博兴农民掀起自学考试热》为标题,在《农村大众》上刊发了。虽然稿件已被改得“面目全非”,篇幅都在百字之内,但这两张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农村大众》,仍鼓舞了我。
直到现在,《农村大众》仍是我投稿的主要媒体。从开始的小火柴盒、豆腐块到后来的通讯、深度报道,《农村大众》的编辑、记者们一次次帮我修辞改稿,一遍遍教我采访艺术、写作方法,我发表的新闻稿件越来越多。
从临时工成了
国家聘任干部
随着在《农村大众》等媒体用稿的增多,1990年我成为乡镇的一名专职新闻干事。虽然只是个每月150元工资的临时工,但幸福感如同中了状元一般,因为我能专心从事心爱的写作了。30年来,我先后在《农村大众》等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2900多篇(次),其中省级以上党报党刊用稿548篇(次),作品先后60多次在国家、省、市评比中获奖,我也先后30余次被人民日报、农村大众报等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30年间,我始终没有间断过和《农村大众》的交流。每期《农村大众》印发后,我都逐期逐版逐条阅读,在寻找自己稿件的同时汲取着报纸的营养。
30年,仅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却是一个人生命中很长的历程。作为钟爱新闻事业的通讯员,我无怨无悔地陪伴着《农村大众》走过了30年的路,看着《农村大众》一步步采撷硕果,走向成熟。
在陶醉着《农村大众》上的收获的同时,我也实现了青春的一个个美好的梦想。1997年前后,《农村大众》先后在重要版面位置推出《兴福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探秘》《兴福镇的个体私营经济是怎样走向辉煌的》《兴福镇的兴福现象》等关于博兴县兴福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几篇重头通讯。这是农村大众报的记者通过深入调查采写的,我作为陪同采访的人员也被署上名成为作者。这些报道在县内外引起了关注,当年通过镇党委申请,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我成了和正式干部同等待遇的聘任干部。2000年我被博兴县委宣传部抽调到新闻科,成了全县骨干新闻干事。2000年至2003年,《农村大众》每年发表我采写的新闻稿件都在30篇以上。
离开宣传一线,
仍天天读《农村大众》
2003年9月,因为工作需要,我被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调到了滨城区委宣传部。在新岗位上第一年,《农村大众》刊发了我采写的《滨城破墙透绿打造阳光政府》《滨城敞门纳谏开门接访》《滨城一线选贤能》等41篇新闻,其中多篇发在头版头条位置。2005年初,我通过全区公开招考担任了滨城区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区的对外新闻宣传和舆情研判工作。
2012年10月,我被滨城区人民政府任命为滨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2019年1月又被组织任命为滨城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虽然离开了热爱的新闻宣传工作一线,但我仍然坚持天天读报纸、记日记,将每天的《农村大众》整整齐齐地夹在报架上,每年都将工作中的亮点、新事写成新闻稿投寄给《农村大众》,几乎每年都有重点稿件在《农村大众》上发表。
《农村大众》是我的良师,领着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农村大众》是我的挚友,给了我一片广阔的收获园地。
新闻推荐
3月2日,博兴县实验小学的教师李莎(左一)、董建明(左二)将新学期的教材送到一名学生手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
博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博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