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北海市持续深化“放管服”和重要领域改革,抓创新、改机制、破障碍,努力创建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强大的投资吸引力。2017年、2018年北海连续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今年全市已列入和正在申报的“双百双新”项目64个,已开工28个。
一、改进审批机制提升办事效率
针对投资项目多和审批效率不够高的问题,打造投资项目联审联批升级版,实施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环联审联批”,把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进一步减少到45个工作日以内,一般经营性项目审批环节压缩52.6%,申报材料压缩30%,审批时限压缩59%。建立《重大建设项目联合审批会议制度》,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定期(每周三)召开项目联审会,由市领导主持,集中相关部门联合审批,现场定解决方案、定审批进度、定专人负责。推行“项目审批容缺制度”改革,允许某些审批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暂时缺少,实行非主审要件缺项受理和审批。在全市7个园区实行《区域评估制度》,把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9项指标列入区域评估范围,形成整体性、区域性评估评审结果,提供给进入该区域的投资项目共享使用,相关审批部门不再进行单独审查,直接使用区域性评估结果,促进项目加快落地。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实施后,一批大项目创造了落地、建设新速度。广西最大的农商冷链物流基地——北海国际农商冷链项目仅用40天办完相关手续;首个入驻广西的川桂合作项目——川化48万吨硫酸钾项目从选址考察到开工仅40天。
二、创新工作模式破解难点堵点
针对项目征地难、融资难、招商难等问题,改革工作机制和模式。制定新的征地搬迁安置补偿办法,改变过去以宅基地补偿为主的做法,实行楼房集中安置,安置房由平台公司统建,让搬迁户获得原来两倍以上的利益,征地难度大幅度减小。今年已征地4万亩,为过去10年征地量的总和。创新采取“土地+平台公司+银行+业主”模式破解项目融资难题,在不增加政府债务的前提下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探索采取“教育、医疗、体育+房地产”和“旅游+”的模式开发城市,缓解财政对城市公用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创新推出“五承诺、五不许”招商谈判制度,要求投资商承诺投资总量、投资强度、投资进度、投资效益、干不成怎么办,不许推迟缴纳土地出让金、推迟开工时间、推迟竣工时间、土地转作他用、改变项目产品方案,有效防止不良开发商“假投资、真圈地”,全市新供应土地开工率达90%以上。
三、构建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担当
市委把干部队伍作为最大的营商环境来打造。针对项目审批和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乏政策依据、没有上级表态、开工指标还没到位等情况,市委出台《北海市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系列措施》,把承担了什么风险、破解了什么难题、干成了什么实事作为识别干部担当的重要标准。细化提拔重用兑现担当、评先评优推动担当、容错纠错保护担当等8个方面共76条具体举措,构建起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四梁八柱”政策体系。今年以来提拔重用37名“三敢”干部,并预留30多个重要岗位,准备年底在“三敢”干部和征地一线干部中选拔任用,激励干部全力服务客商、服务项目。同时,在全区首创实施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在“两代表一委员”和新闻媒体记者等群体中选聘42名营商环境监督员,为企业代言、找政府毛病。监督员反映的营商环境问题,由市非公办转办批办督办,政府部门承办,纪委监委将部门办理情况纳入“政治生态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有力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市委改革办)
新闻推荐
法院干警倾听企业有关诉求。梁新伟摄本报讯(记者梁晓宁通讯员梁新伟)12月18日、19日,铁山港区法院执行局干警先后来到北海市...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