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周第六代孙于凤翼,康熙六年(1668年)筹资修复了濒临坍塌的城隍庙。1668年,于凤翼组织潍县城于氏家族,主持编纂了于族首部家谱——《北海于氏族谱》,并撰写了《北海于氏族谱原序》。
修城隍庙祈百姓平安纂家谱传承于氏美德
于凤翼,字鸣歧,别号逸老居士,邑庠生,于周第六代孙。他是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潍县的社会名流。康熙六年(1668年),他筹资修复了濒临坍塌的城隍庙。同在1668年,于凤翼组织潍县城于氏家族,主持编纂了于族首部家谱——《北海于氏族谱》,并撰写了《北海于氏族谱原序》,被誉为北海于氏族谱第一人。
乾隆版《潍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城隍庙,在县治西。成化二年,县丞张杰重修。国朝康熙六年,邑衿于凤翼等重修。地震倾圯,贡生陈震元重修。乾隆十七年,知县郑燮倡捐,阖邑绅士添建戏楼一座于庙前。”大意是:城隍庙,在县衙门(政府)之西。明朝成化二年,县丞(副县长)张杰主持维修了一次。康熙六年,本县城的一位秀才于凤翼组织维修了第二次。后来,发生了地震,造成倾倒,贡生陈震元出资进行了第三次维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郑燮(板桥)倡议乡绅捐款进行第四次维修,全城的绅士共同出资进行了维修,并在庙大门前建立了一座唱戏的戏台。
城隍,城,指城墙;隍,指护城壕。一座城市的安危,紧紧维系着该城市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整个城邦国家的命运。故而,古人相信应该有神灵负责守护城市的和平与繁荣。那么,中国城市的保护神,便是城隍。城隍信仰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普遍流行,李白、韩愈、杜牧等文人皆写过城隍祭文。后来,人们又给城隍增加了另外一项职能,那就是掌管人间之事。古人相信阴间之神掌管着人间世人的生死祸福,还负责对死者进行阴间审判。城隍既然是一城之神,其地位相当于人间的府、州、县官员,那么,城隍庙自然就成了阴间之神城隍的办公场所——“衙门”了。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南京的城隍,为“帝”;开封、平滁等四城的城隍为“王”,正一品;府的城隍为鉴察司氏城隍、威灵公,正二品;州的城隍为鉴察司氏、显佑侯,正三品;县的城隍为鉴察司氏城隍、显佑伯,正四品。因为明朝初年沿袭了元代的潍州,所以当年潍县的城隍被例封为“州级”的“显佑侯”,而不是县级的“显佑伯”。直至清朝,潍县城隍的封号一直延续“显佑侯”。潍州,明朝洪武九年,降为潍县。
家谱对子孙影响深远为寻根问祖重要依据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是姓氏源渊、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家风传承等内容的载体,能让后世子孙连祖连根、凝聚血亲、生生不息。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戒、艺文著述等内容,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家谱从孝悌礼仪、理家穆族之理到做官为民、经邦济世之训,统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是对后人修身处世、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为人处事基本原则的告戒。家谱中的名人传记、创业史记、英烈典范等光辉形象和不朽业绩及其忠心报国、忧国忧民之高尚情操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对后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鞭策。家谱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化传承,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正史的记载毕竟有限,而家谱则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会更加生动。另一方面,族谱详细记录着整个家族人员涉及的文化、艺术与科学领域,它不像专业成就那样需要进行筛选、精滤,但它的数量之多、涉类之广、范围之大,是其它文化图籍难以比拟的。
◎相关链接
北海于氏族谱
《北海于氏族谱原序》(节选):盖族之有谱也,犹水之有图经也。汝、泗、江、汉,而其源各具焉,因源溯沠,毫不容紊。使族之人披谱而译之,识某为某之祖,识某为某之父,识某为某某之子若孙,了若指掌。族之有谱,诚反始敬先之道也。故前之人家庙,谨饬系谍明备,其长老率能力举法案,以训迪其子弟,往往有先王遗风。而时复有贤者生其间,为讲求废坠谆切不逮,以为之倡。故其人力作者多,败类者少……予祖麻之在辛阜,相传止六世,至周祖以弘治戊午中式北闱,因城居焉。继周祖者,至今又九世矣,统计其世则十又五世也,合其数则千有余数也。世远属繁,不有谱以明之,则一族之人,少长无序者有之,甚而有尊卑无等者,又甚而有祖孙同讳者,又甚而有相对不识者。此谱立而后,予喜可知也……六十年未尝多读古书,既无鸿篇大章敢云继往开来,夫亦作谱之,深心不失其反,始敬先之道云尔!
康熙六年岁次丁未仲春六世孙凤翼沐手书于逸老堂中
文/图于志军
新闻推荐
全市企业界朋友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企业界每一位企业家和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我们向全...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