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公司的代表向老人送上了慰问金。 罗伟 摄老人家平时是这样淋花的。和众多北海本地老年女性一样,梁七姑的人生经历并不传奇,如今年过百岁,但仍透露出生命的坚韧。
还能熟练操针线活
在地角中寮一条小巷内,记者见到了这位102岁高龄老人。虽满头银发,风霜满面,但老人至今耳不背眼不花,精神矍铄。
和老人的沟通并不困难,短暂的交流后,老人就与我们变得熟络起来。据老人称,自己出生于1917年10月,现已102岁,是当时的北海村西炮台人。虽然已是过百岁的人,但她现在还能自己穿针引线,缝补衣服。对于记者的疑惑,为了让记者见证她的手艺,老人说干就干,吆喊着让儿媳从屋内取来针线,熟练地一针一线地地缝起了衣服。
如孩童般顽皮乐观的老人,还在缝补过程中和一旁的大儿子苏群清逗着要钱。苏群清称,老人家闲不住,平时还喜欢淋淋花、扫扫地,或在家门前和邻里的人拉拉家常。最让儿孙们担心的是,老人每天都要独自一人“督卒”去街市转悠。尽管如今已百岁高龄,但母子、婆媳之间互相拌嘴抬杠已经成为了老人家晚年生活的“乐趣”。
历尽沧桑保持乐观
问到老人的过往,老人摆摆手说,年月太久记不起太多了,只说自己26岁就嫁到地角来,生有5个男女,丈夫出海,自己就帮人做些针线活,咸鱼点汁的生活虽然艰苦也还算安逸。但萝卜头(日本鬼子)来了就不安宁了,常常要“走飞机”,“记得那年是民国28年七月十三,北海街的大水沟就炸死了人,海上也常常有出海的船民被勾头(砍头)。兵荒马乱的,有钱有条件的人就往广州湾(今湛江)逃,没钱的只能在家提心吊胆度日。”说到这些,老人眼眸里仿佛放映出80多年前的画面,历历在目。
老人告诉记者,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生活艰难,自己以打散工为生。“那时候天还未亮,拿根扁担就往码头赶,起鱼、担盐、挑水的什么都做。两三百斤的盐,往肩上一挑就踏上了桥板过船。”说到这些,老人站起来,手舞足蹈地模拟起当时的情景,眼神里满是自豪与自信。
“现在我102岁了,人老了,不中用了……”老人伸出手指,重复着自己的岁数,皱巴巴的每个手指仍然那么结实。百年来,老人经历过战乱、饥荒、丧夫、丧子,但依然乐观豁达,对生活兴致勃勃。
生活俭朴勤劳能干
在饮食方面,老人可说是相当不讲究,很随便。苏群清笑着说,老人的膳食很简单,近10多年来不是从街上汤铺买面食吃,就是从菜市场买回些米粉吃,吃不完也会留到第二餐。虽然年岁大了,但牙齿很好,一块猪蹄给她啃剩下的只是几根骨头,绝不浪费。
老人的记性特别好,不时经过的街坊她都能逐一说出每个人的名字或外号。此外,老人在地角街很受尊重,街坊邻里不论年纪大小,辈分长幼见到都尊称她为“二妈”。在街坊的印象中,老人家从年青做到年老,一直以心灵手巧、勤劳能干著称,到如今百多岁了仍能满街满巷的走走逛逛。对于老人长寿的秘诀,街坊们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心态,乐观豁达,心情好也是长寿秘诀;另一个就是,勤劳动,爱劳动。
“母亲很辛苦,别看是个女人,以前家头屋外都是她一个人在做。”苏群清告诉记者,自己父亲60出头就过世了,母亲带着姐弟5人奔波忙碌,上山耙草、落船担盐,什么活都做,什么活都能做,可说是从苦日子里头捱过来的。“也许是前半生辛劳让她锻炼出一副好的身体,平时连个感冒都很少,医院的门口向东向西都不知道。尽管如今已百岁高龄,每天早上起床后,穿上衣服就往街上去转悠,行行走走看看已经成为她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和寄托。”
梁七姑这辈子,不显山不露水,乐观、豁达、勤劳、向上,过着平凡的日子,带着沧桑的年痕,这便是她的人生底色。
“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如今好政府好政策,终于可以享福了。”临别时,老人喃喃自语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海珍通讯员赵紫兰)近日,铁山港区兴港司法所组织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到石头埠社区,开展“扫黑除恶”学习教育活...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