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一副好的楹联要对仗工稳,平仄和谐,用典精妙,因而极考验撰写者的学问与才思。传统教育中把“对对子”作为文人的基本功,生发出许多有趣的故事。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国文考试,陈寅恪先生拟了一道题,即是“对对子”。给出的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借以考验应试者的虚词实词分辨能力、平仄声的区别、读书之多少与思想之条理。陈先生的题目预拟的答案是“胡适之”。对上这个答案并不容易,需要调动应试者所有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国学根底,恐怕是对不上的。
伟大祖国山河壮丽,名胜古迹不可胜计,祠庙寺观、园林宅第、楼台亭阁,随处都有楹联题于其上,是建筑、门楣的点睛之笔。江南三大名楼,皆因诗文更显其名,也因收纳无数楹联名作为人津津乐道,令人触目感怀。如阮元题滕王阁上的对联“帝子长洲,仙人旧馆;将军武库,学士词宗”。彭玉麟题黄鹤楼楹联“星斗摘寒芒,古今谁具摩天手;乾坤留浩气,霄汉常悬捧日心”。陈大纲题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三大名楼,名满天下,因加于其上的美妙诗文和楹联,为游人增观赏与品评的无穷兴致。
潍县旧称北海名郡、东莱首邑,乃人文渊薮。明清之际,世家大族,宅邸连云,园囿相望。在这些园林宅第和众多名胜之内,必有众多楹联。首先说到郑板桥,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正当康乾盛世,当时的潍县“城衢井严,园郁丛立,庙堂如林,人文胜迹触目皆是。”(见于《潍坊文化三百年》)。郑板桥不仅诗书画“三绝”,也是写对联的高手,留下不少楹联书迹。他主持增修城隍庙,并给城隍庙的戏楼题联“切齿漫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中头”,是说看戏要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从头到尾看下去,自然归于平静。他的两副自题联,对仗极为工巧,其一是“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写的是烟为竹增美,雪为梅添姿,兼有画理与世情,细致入微,趣味独到;其二是“山随画活,云为诗留”,诗画与自然、与艺术家的生命融为一体,耐人寻味。流传最广的当是郑板桥与韩镐论文的那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言简意深,脍炙人口。
潍县西南有浮烟山,亦称符山、程符山。山的东麓有麓台书院,为明代刘应节所建。清乾隆年间书院倾圮,重修之后,于乾隆二十五年落成,名为“西涧草堂”。韩梦周曾学于此,感而题联“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触景伤情,岁月蹉跎,生出一种苍凉之感。
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以其“藏富鉴精”为海内宗仰,他建“万印楼”,自书联是“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以篆字书于“十钟山房”门柱两旁。陈介祺还是书法家,也是撰写楹联的高手,著有《敬宽书屋联钞》,辑录自作联语及集联百副。
郭熊飞,字次虎,潍县郭氏世家的名人,道光进士,官直隶布政使,题于菜圃小亭上的一幅对联,写的是“笋瘦菱肥,无限生机凭管领;蓼辛荼苦,者番风味耐平章”,表达出一种虽然为官却不忘平民生活的旷达情怀。
另外,十笏园“四照亭”的亭柱上“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是一对集句联;永乐大剧院戏楼前楹联“永丰坊前百丈楼台平地起,乐游席上几声歌板遏云行”,属巧对(藏头);不知何人题文昌阁上的楹联“登阁占鳌头,一县文星光射斗;倚轩挥凤藻,千秋梦笔妙生花”,很有气势;潍县状元王寿彭为五道堂“仙师庙”题联“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作为名人名联,为人称赏。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一些古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消失,仅存的往往僻居于高楼大厦中间的角落,一些新建的仿古建筑又往往缺乏足够的文化内涵,这些都使寻到一幅有品位的楹联成为难事,在文化旅游和古迹寻访中时常伴随一种意犹未尽的失落感。须知真正的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楹联不仅与名胜、建筑相始终,而且因其承载的历史信息长久地留存于文化史的长河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紫娟通讯员余端)3月2日,北海诚德公司召开2018年第一季党支部书记座谈会,就2018年的党建工作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会议指出,将围绕“123456”党建工作规划开展好2018年党建工作,即“坚持一个...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