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儒,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机长、飞行管理部副部长,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自主培养且成长最快的“80”后搜救机长,是党和政府播撒海上“德政工程”的忠实践行者。参加救助值班待命工作7年来,马宏儒与机组人员在惊涛骇浪中安全救助飞行806小时,训练飞行2063小时,在极其危险困难的气象条件下,先后驾机307次,成功救助国内外遇险人员345人,拯救了345个家庭。先后荣获2015年度“齐鲁最美职工”、“救捞功臣”、“救捞勇士”、“2015年大型客船遇险联合搜救演习先进个人”、2016年全国交通系统“感动交通”年度人物。2010年参与救助值班以来,马宏儒一心扑在飞行上。每年平均值班都在300天以上,7年未请过一次病假、未因为私事请过一次事假,7年唯一一次与家人一起过年是父母来到基地陪他过年。一旦有救助,马宏儒果敢,雷厉风行。他常说:早到一秒,就可能多挽救一条命。“海上救助险象环生、困难重重,救助机组争分夺秒确保直升机出动和实施救助极为关键。”马宏儒说到做到。快,是因为马宏儒想挽救更多的生命。
2015年11月17日,“鲁寿渔60909”渔船在山东东营港外海域遭遇风浪搁浅进水,船上9名船员遇险被困。马宏儒带领机组人员飞抵现场后发现,遇险船舶已经开始进水而且进水速度很快,由于日落时间限制,现场作业时间仅有不到半小时,而且船长不同意弃船,日落后将面临生命危险,现场周围正在形成积雨云并开始降雨,天气条件接近最低标准,并且持续恶化。时间紧迫,马宏儒决定使用高绳吊运的方式首先救助同意弃船的8名船员,同时通过无线电劝导并告知船长不弃船的风险。吊运8名船员后,仅剩下不到10分钟就将进入夜间,机组并不具备夜间吊运能力,马宏儒依然不放弃,继续耐心劝导。最终在日落前5分钟船长决定弃船。全体9名船员全部救回,机组夜航返回基地。搜救机长是整个机组的大脑中枢,是千钧一发时的定海神针。面对瞬息万变的海上救助一线,马宏儒都能够带领团队沉着冷静,果断处置,成为团队合作的一颗定心丸。与他合作,机组人员都很放心。2016年11月5日14时,受寒潮大风降温天气影响,河北京唐港西防波堤10人被困海上。此时的蓬莱机场上空乌云密布,云底高300米,能见度只有1800米,对救助机组来说属于边缘化天气。在充分评估后,马宏儒决定救人。然而,起飞后,马宏儒发现日常用于通信的海事频道由于天气原因不能有效通信,而且高度低无法与塔台进行通信,机组只能通过新加装的机载卫星通信设备接收短信与基地勉强建立联系。这时,一个更为紧急的任务传来:距离京唐港西防波堤东北方向大约20海里的滦河口海域一艘养殖船即将沉没,5人遇险。考虑养殖船即将沉没形势更为危急,马宏儒决定,先行实施对滦河口海域5名渔民的救助行动。遇险渔船现场风力达到10级,浪高3-4米,此时渔船已经进水并坐底,5名渔民正聚在船头等待救援。由于渔船较小,直升机飞到渔船上空时看不到渔船,没有合适的参照物,救生员很难空降渔船。马宏儒急中生智:将直升机航向调转30度,直升机在渔船上空缓慢探出身悬停。这样直升机有了参照物,绞车手操纵绞车小心将救生员放到船头。机组人员通过双套救助方式在大风浪中成功将5名遇险人员救上直升机,安全脱离险境并放至岸边。一切为了救助,一切为了遇险群众,马宏儒和他的团队永不言弃、无怨无悔。他情系人民、大爱无疆,展示了当代救捞人“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情怀。他就是海上百姓生命的守护神,翱翔在渤海湾上空的救助神鹰。YMG记者唐克通讯员冯小荧刘飞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职业球员们与五中足球队进行比赛。李俊摄本报讯(记者李俊)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校足办获悉,廖均健、吴贵超、陈俊林等北海籍现役职业足球运动员于近期回到北海,来到校园与师生们开展联谊活动,并进行了足...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