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逝去亲人的追思缅怀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这在世界各民族中并不少见,但清明节扫墓,却是中国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地区所盛行。中国文化讲究慎终追远,因此虔诚的祭祀,对子孙后代来说,就显得重要了。扫墓的日子之所以选在清明,大概是暮春时节,草木生长旺盛,容易湮没先人的坟冢之故吧。
清明节扫墓祭祖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起初,清明只是一个与天气物候有关的节令。《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这春回大地,四处一片生机勃勃的节气里,郊游踏青才是正事。至于扫墓,那得从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由于介子推不接受封赏,跑到了绵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坚决不出,抱树而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这天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战国之后,祭墓之风渐盛,寒食扫墓的习俗开始流行。虽然三国时一度废止,但晋朝又重新恢复并全国推广。由于寒食与清明只差一两天,大约从唐代起,两节合一,才有了今天清明节扫墓的传统。
在古代,除扫墓之外,清明节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首先是寒食。冬至过后105天,人们要把上一年保留下来的火种灭掉,三天内不准举火,然后再钻取榆木取新火。禁火期间,人们只能吃冷食。寒食的食品有几十上百种。江南地区所吃的青团、粽子,也是寒食节比较流行的食品,既可作为上坟的祭品,也能带去郊游。
踏青也是必不可少的,据宋代李之彦的《东谷所见》所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欢而归。”同是宋人的吴惟信也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跟今天人们春游毫无二样。
还要插柳,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以此纪念介子推。今天北海合浦地区,农历三月三家家户户插鸡屎藤于门檐下,不知是否跟此有关,应可备一说。
由于寒食节要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因此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也是很有必要的。唐宋时,宫廷之中流行打马球、荡秋千。唐玄宗天宝年间,宫中在寒食节竖起秋千,令宫人嫔妃嬉笑以为宴乐。民间玩不起这么高端的,就举行蹴鞠和斗鸡比赛。明朝还有一种射柳的游戏,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时过境迁,如今的清明节是国家法定节日,但这些古代的习俗已不多见,只保留了扫墓祭祀。今天社会进步,提倡护林防火,文明祭祀,给寒食禁火赋予了新的内涵。
新闻推荐
专注地打太极拳。广场舞的花样越来越多。近年来,合浦县全民健身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每个广场、小区、社区、乡村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健身的人群,中老年人是其中主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健身装...
合浦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合浦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