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的南珠,经历2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不仅形成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地方文化,更成为合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符号。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以南珠寄托情怀。也正因为他们的垂注,南珠才真正被赋予厚重的人文情愫,形成独特耀眼的南珠文化。
本报记者 张天韵 文/图
1
马援走马合浦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长河中,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历史人物。他是开拓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先驱之一,在岭南“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历史上留下了伏波滩、伏波庙、铜鼓塘、铜船湖、马留人、马留话等遗迹典故。
七月中旬,烈日当空。记者顶着酷暑,循着马援的足迹,来到合浦县石康镇内南流江河段、传说中的铜鼓塘遗址,看到眼前这处在河岸边的“小水塘”,心里嘀咕:这,就是传说中伏波将军马援训练水军、制作铜鼓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伏波将军马援是在东汉建武年间,率军南下至合浦卫国安疆,并在这里造船、训练水师。
“由于北方军士不习水性,为了训练水师,马援就在石康南流江边选址铸造大铜船供北方军士学习划桨掌舵。”合浦县社科联副主席范翔宇与记者聊起马援在合浦的民间典故。范翔宇曾用大量时间研究马援的传奇故事,他认为历史轶事也有严肃的来源。
随着范翔宇的讲述,马援的故事如金戈铁马般涌来:马援在铜鼓塘、铜船湖一带布阵操练,擂鼓助威时,发现鼓声沉闷喑哑,很难激起士气。马援经过探访,从当地老人口中得知,合浦属瘴烟之地,又濒临大海,气候特别潮湿,鼓面因受潮变得特别松,木制的鼓身也因潮湿难以产生共振,导致战鼓声喑哑。马援听了老人的解释后,心中顿悟,于是想方设法对战鼓进行改造。经过反复观察勘探,他发现合浦一带多铜,而且当地居民又有用铜制成器皿敲打作祭祀击乐或驱逐海怪、野兽的习俗,便决定仿照民间工艺以铜铸鼓。这就是史料中记载的“伏波始制铜为之,状亦类鼓,而稍埤,缩腹下杀,周以繁纹,面上八角,皆缀以坐蛙,名为骆越之鼓”。马援把壮族先民崇拜的图腾青蛙铸在铜鼓上面,既结合战鼓的特点,也体现壮族的民俗特色。改良后的战鼓“鼓声镗镗,皆声闻十余里”,士气大振。“壮族铜鼓的雏形便来源于此。”范翔宇引经据典将铜鼓的来源娓娓道来。
走在合浦廉州镇的大街小巷,总能听到“乞低、乞低”的马留话,既有壮语的语音声尾,也有疍家话的声调,更有中原母语的腔调。
“在珠乡及一些地方客家方言中,把说廉州话的人称‘马留人\’,廉州话称‘马留话\’。”范翔宇告诉记者。
这独特的语言是如何形成的?记者在《新唐书》《桂海虞衡志》等史籍里找到答案:“马援还,留不去者,才十户,隋末滋衍至三百,皆姓马。俗从其寓,故号马留人。”留守边疆的将士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实现民族融合,发展当地经济,开拓了古代广西沿海地区军人与土著民族“同为生聚”的历史。
“马援在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首次实施开创民族团结局面、实现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的民族政策,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范翔宇说。
马援行军路线被后人称为“伏波古道”。马援在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回朝,沿途修建郡县,参照汉律修订法律,治理城郭,凿渠灌溉,推广铁器牛耕,将中原先进文化引进岭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随着马援的作为,商帆云集,合浦珍珠随南流江水路商运,扬名传世。
2
成败论南珠
说到南珠,人们最熟悉的“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一直是世人评价珍珠优次的标准之一。这定论出自何处?记者查阅大量资料,得知这一定论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他在《广东新语》中提到:“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色白,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
屈大均编写的《广东新语》还记述:“予尝到合浦,止于城西卖鱼桥,故珠市也。闻珠母肉作秋海棠或杏华色,甚甘鲜而性太寒……土人饷我珠肉,腊以为珍,持以下酒。”屈大均在文中提到的城西卖鱼桥即是位于廉州古城西门外、建于明代的登龙桥。因为桥头有鱼市,故又称为卖鱼桥。
“卖鱼桥因为年久失修,已拆除重建,现新桥名叫还珠桥。”范翔宇感慨,“如今的珠市旧址不再是卖珍珠的地方,只是些小商小贩拿些猫猫狗狗来卖。”
屈大均探访珠市时还不忘收集与合浦珍珠有关的民间故事和民俗风情,如“合浦灵觉寺铜钟斗金龙”“廉州铜鼓塘”等,为后人了解合浦民风和珠市留下大量生动、准确的资料。
成也南珠,败也南珠。范翔宇告诉记者,马援开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让南珠名扬天下,却也因南珠蒙受冤屈。范翔宇说,马援率军南下,北方士兵多水土不服,加上瘴疫之害,死了不少将士。马援到民间了解到用薏苡果实煮水喝,可以除瘴气,便照此法一试,果然奏效。马援班师回朝时,当地民众送了很多合浦珍珠等特产给他,他都没要,倒是备了一车的薏苡种子,拉回中原推广种植。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车上装的是合浦珍珠。马援病逝后,东汉虎贲中郎将梁松趁机诬害马援,称马援搜刮民财,私自藏匿上品珍珠,皇帝听后大怒,下令查办治罪。为此,马援的侄儿马严及朝中正直之臣前后6次上书为马援诉说冤屈,但皇帝都置之不理。马援的妻儿不敢把马援的灵柩埋入祖坟,仅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梁松诬害马援事件最终败露,马援才得以平反。
“合浦民众非常爱戴马援,将马援列为孔庙名宦祠中第一位供奉,历代编修的《廉州府志》均为之作传。”范翔宇说。
3
文人墨客叹南珠
合浦珍珠的美誉引起无数文人墨客为其赋诗泼墨,其中就有“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东坡。
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被贬至海南的苏东坡得以获赦南归,量移廉州。怀着对东汉合浦太守孟尝的敬仰之情,苏东坡一到廉州就来到后人为纪念孟尝而建的还珠亭缅怀先贤,表达对清廉吏治的期待。
瞻仰了还珠亭,苏东坡又到了位于西门江入海口西侧小岭头上的海角亭,这是后人为纪念孟尝革除弊政、合浦珠还而修建的。苏东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终于能够结束“投彼遐荒”的坷坎生涯,想到孟尝的高风亮节,百感交集中挥笔写下“万里瞻天”四字。
后人多认为此四字是赞颂海角亭海天一色的绝句,而范翔宇对此的见解是,苏东坡在海南儋州一样面对大海,却没有产生“万里瞻天”的情思,刚到廉州就触景生情,是因为孟尝的高风亮节、合浦的人杰地灵,让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千言万语间,只有“万里瞻天”最能表达他此时的心态。从此,海角亭除律贪之义外,又多了一层“万里瞻天”的感慨,成为人们凭吊前贤的胜地。
夏日雨后,记者来到仰慕已久的海角亭。往昔的还珠亭早已湮没在战火中,海角亭几经翻建,维持原样。海角亭内,廉州中学的历史老师正带着学生上现场课,学生求知的目光定格在苍劲的“万里瞻天”四个大字上,久久没有挪开。
“每届新生入学,都会来这里景仰苏东坡。”廉州中学的老校长罗世符告诉记者,“苏东坡留给合浦人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南珠、孟尝及海上丝绸之路兼容并蓄的。”
提及南珠历史人文,还不得不提及汤显祖,涠洲岛因他名气大增。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汤显祖被贬徐闻任典史。初到徐闻,汤显祖因心情沉郁,水土不服,很快就病倒。徐闻民众素仰汤显祖的名气,对他怀有敬重之情,安排他到涠洲岛去散心。
汤显祖日落前登上涠洲岛鳄鱼山,极目远眺,远处斜阳岛若隐若现,夕阳的余晖染红了传说中的珠池,珠民正上浮下沉采珠忙。汤显祖灵感涌现,一气呵成《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一诗:“……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诗中所指的“交池”,在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有佐证:“珠,有池在合浦海中孤岛下,名断望池……”这孤岛就是涠洲岛,“断望”珠池,就在合浦涠洲岛海域,是合浦七大古珠池之一。
而此时,最引汤显祖关注的是传说珠池中那颗救苦救难的夜明珠,他迫切地期待着能遇上“珠还合浦”的奇迹。诗句“闪闪星河白,盈盈烟雾黄。气如虹玉迥,影似烛银长”是汤显祖在想象“珠还合浦”时的奇丽景象。
汤显祖在被贬的失意中来到涠洲岛,留下了“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弄绡殊有泣,盘露滴君裳”的感叹。如今,历经沧海桑田,汤显祖笔下的涠洲岛,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踏浪起舞,一个5A级国际旅游景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卢美戈黄冬萍)8月4日,合浦县召开特色县城提升景观工程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地方文化景观提升以及建筑风貌改造美化工作。各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该县的路灯、公交车候车亭、特色垃圾桶、特...
合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