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西
三木,一看这名字,或多或少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个外国人。
其实,后来我才得知,三木乃巴中红色革命根据地通江县诗人向德森的笔名,他将自己姓名的最后一个“森”字拆开,即为“三木”。在这片森林里,繁花似锦,诗歌芳香扑鼻。
就这样,我记住了三木,记住了向德森。
大巴山英雄辈出,红四方面军曾在通江安营扎寨,遍地石刻“赤化全川”。三木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深爱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爱得那么深,那么执着。
每到一处,三木都能捕捉到诗的灵感,将身边的人和事,一草一木,春夏秋冬,各种农作物等等,请进诗里,加以提炼,升华诗意主题,反复推敲吟咏成灵动又通透的诗句。
三木的诗集《田园物语》共分为《翻开农历》《朗读四季》《山水恋歌》和《花语蝴蝶》等十辑。他在《翻开农历》一辑中,把中国24个节气通通写了一遍,深入中国农事根部,寻找诗意空间。作为农家子弟,他双手遍布家事,目光穿透泥土又很敏捷地以“春语”“夏禅”“秋韵”“锦冬”四组诗歌,依次平均分割了这些节气。
可喜的是,三木在写中国24个节气时,与众不同,他在每一个节气中注入了个体生存和个体生命的感悟元素。其诗味十分浓郁,且令人陶醉。
我注意到:三木诗歌中,他大量使用“阳雀”“蒿草”“瓜秧”“红苕”“炊烟”“南瓜”“茄子”“水稻”“枯木”“芭茅草”“麦苗”“蜜蜂”“犁铧”“乌鸦”“水稻”“麻雀”“芦苇”“锄镰”和“蝴蝶”等意象,这些会飞的意象,构成他诗歌赋予中国乡村最常见的命题,而他随手抓来,轻轻一揉,就与田园生活融合一起,创造出了神奇的诗歌意境。这种不露痕迹的表现方式,不仅给中国传统农业、农事注入新鲜的活力,也烙下了诗的符号,从而使他细腻的人生体验与感悟,飞舞人间,让乡土与诗歌的灵魂得以提升。
“公元1949年的秋天,娘把我生了/爹推算五行八字,说我严重缺木/就取了一个很茂盛的乳名——森林/森林就像芭茅草一样,疯长//后来,经历过酷暑的炙烤,风雨的剥蚀/都始终抓住那杯瘦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我今年虽然70岁了/但还像森林里那株逢春的枯木/枝条上抽出了新芽”(《立春》)。
在这首《立春》的诗歌里,我读到了三木的人生况味与不易,老先生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像那芭茅草一样,即使是一杯瘦土,也要顽强地拼命向上生长。这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在中国人身上具有普遍的指向意义。
“把脚插进地里,想节外生枝/头向上/扬起稚嫩的脸/谁都知道/它把爱我的秘密/藏在土里”(《红苕》)。
这首诗柔和、静谧,恬淡中又很空灵,表达了红苕很实沉的灵魂。再深入其诗歌内部结构来看,触动诗人的,是红苕把爱深藏大地。这种厚重与发现,在诗人简洁的诗语中形成事物本真,且逻辑性极强,隐喻意义宽泛。也有借物喻人的神韵!
今年70岁的三木是通江县革命老区土生土长的人。早年,他在供销社从事农村经济工作,多与农民打交道。17年前离职回到农村,深居简出。2014年不慎在家跌倒,导致右腿骰骨骨折,他借助轮椅和双拐行走一年有余。从那时开始的5年多时间里,三木在手机上写了20余万字散文和200余首诗歌,引起诗坛和媒体关注。有人称,他是“手机诗人”和“坐在轮椅上舞蹈的作家”。他情系故土,钟爱家乡的田园生活,很少走出大巴山,靠诗歌的力量,获取晚年生活的幸福和精神满足,他想活够人生的厚度。
拿三木自己的话说,那些日子,他披一身山野的风,踩一脚田园的泥,在犁头上翻书,用草花篮装字,靠一支笔刀耕火种,用文字延长生命。
洁净的灵魂,来自洁净的山冈。三木的诗歌不仅如此,他做人也是这样。
三木把人生当茶品。苦涩过后,定有甘甜,而甘甜之后茶就喝白了,喝白了茶也就把人生品通透了。他说,老年人的心理一定要健康,要看得惯身边的一切事和形形色色的人,更不可厌世。只要自己还能拽住夕阳的尾巴不放,就一定能够把晚年燃烧成一团炽热的火烧云。
回首70个春秋,三木用“岁月如歌,人生苦旅”来诠释。他说,任何人的人生履历都是一首厚重的诗,有光彩和辉煌的部分,也有不堪回首的辛酸和难以忘怀的细节。
通读三木诗歌,给我总体感觉他不耍“花枪”,少技法和人工雕刻的痕迹,大多天然吟咏而成。让人不得不联想起那山高林密,那曾经被赤化过的红色土地,每一丝风拂面而过,都扑鼻清新,干干净净。
他讴歌时代,讴歌新农村发展变化,讴歌在这片温润土地上欢快生长的农作物。他一边歌唱,一边与我们拉家常,既亲切又随和。他用心书写故乡拔节生长的乡音、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等,描绘出一幅幅迷人又恬淡的画卷;一颗不老诗心,追逐故乡山山水水,为一草一木激荡,讲述一个又一个神话。
总之,三木诗歌的精神向度,无疑充满了人间不屈的力量!
附三木诗歌:
立春
公元1949年的秋天,娘把我生了
爹推算五行八字,说我严重缺木
就取了一个很茂盛的乳名——森林
森林就像芭茅草一样,疯长
后来,经历过酷暑的炙烤,风雨的剥蚀
都始终抓住那抔瘦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我今年虽然70岁了
但还像森林里那株逢春的枯木
枝条上抽出了新芽
芒种
那年的今天
娘叫我把麦面馍馍给爹送到田边去
爹说莫空吃它
全家人一年的口粮就靠这几天
昨晚娘给我托梦说
爹现在有空吃了,她也想吃
叫我早点送去。娘还说
顺便把坟上的蒿草拔了
好看庄稼的长势
霜降
风把刀子
刺向晚秋时节
收割
草们躲藏的菊花霜
树梢上
那几枚红透了的柿子
要留给
乌鸦和麻雀润肺
爷爷去坟茔烧“五色纸”
几声干咳,吞了一口冷风
佝偻着身子拾枯枝黄叶。回家
生火取暖,想熬过冬天
替奶奶在地里种小麦
想给她明年夏天
才出生的孙子烧馍馍吃
我没有见过爷爷,对奶奶的印象
也不深
是听爹和娘,讲述了
他们一生
双脚也没能拔出泥土的故事
冬天的早晨
还在睡梦中
一缕晨曦从窗的缝隙漏下来
聚焦在卧榻上
多事的风也挤了进来
想看一眼被褥上那朵粉面桃花
值守的窗帘当仁不让,庚即发声
“请勿打扰”
风,收敛了燥动的心
隐身于外
听墙根
新闻推荐
“双晒”评比添动力 创新履职结硕果 通江县政协开展“双晒”活动小记
“政协系统人才密集、人脉广泛,只要愿干事、能干事,就能干成很多事,即便是退了休也能有所作为。”通江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冯...
通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