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新闻 平昌新闻 通江新闻 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巴中市 > 通江新闻 > 正文

巴中:金融“造血” 助力精准脱贫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6-01-27 23:52   https://www.yybnet.net/

刘仕勇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何菊 张萍

这是一份“金色十足”、沉甸甸的“惠民答卷”——

截至2015年12月末,巴中全市银行业机构贷款余额457.83亿元,较年初新增112.79亿元,同比增长32.69%,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89.94亿元,净增74.53亿元,占全部贷款净增的66.25%,增速37.7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6.6个百分点。

连续4年领跑全省的背后,是巴中致力金融脱贫攻坚的担当和智慧。

巴中市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也是国务院确定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巴中市金融办公室主任许大政告诉记者,面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金融业,把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来布局和谋划,充分发挥金融对扶贫攻坚的保障服务功能,坚持着力构建以指导意见为方向,以实施方案为准绳,以协调联动机制为枢纽,以评价考核和风险补偿机制为保障,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的全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立体框架,采取“三个三”的办法,全力助推全市扶贫攻坚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科学探索、精准实施,成效明显。攻坚脱贫,巴中将金融扶贫工作与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结合,以“造血”扶贫为抓手,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走出了一条独具巴中特色的金融脱贫之路。

政策引导——贷款增速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

远山如黛,小山似簪,翠竹溪流,雾霭流岚。虽然有以大巴山红叶为依托的如幻美景,但层层大山却成为阻隔这里人们脱贫致富梦想的障碍。

对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铁炉坝村村民覃久根来说,儿时的记忆都枕在那栋面水靠山的老屋里。“但它已经太旧了,阴暗潮湿,屋顶的灰瓦也有许多开了裂。”作为乡村民宿翠竹园老板的他,此刻正坐在自家新建的576平方米的两层小楼里,向记者讲述着被金融扶持所改变的今昔,“这是用向信用社申请的20万元贷款建起来的。”如今这幢有13间客房的小楼已成为具备餐饮、住宿、棋牌功能的农家乐,在今年的红叶节期间,覃久根一家凭此收入12万元。“为了能更好地联通外界,富裕起来手里边有了结余,我们还修起了那座小桥。”覃久根指了指不远处河边那座能通汽车的混凝土小桥,十几米长的桥身连接的不仅是外面的精彩,金融的扶持更构筑起一个农家的致富梦。

巴中,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域。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要素吸附能力弱,极大制约巴中经济发展,全域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金融扶贫对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金融对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犹如疏通人体的毛细血管,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打赢攻坚脱贫战,金融要带着责任,积极推动金融同经济发展实现深度融合。”许大政说,立足于巴中的现实,结合全域扶贫工作实际,巴中探索出“政策导向引路、普惠金融筑基、信用体系搭台、产品创新唱戏、平民教育助力、示范工程带动”六位一体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新路径。许大政告诉记者,秉承不让一户居民、农户掉队的理念,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在政策引导方面下功夫,立足巴中实际,探索建立起了三套扶贫机制,全面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政府主导。会同财政部门出台了《巴中市财政金融扶贫专项规划》,明确了金融扶贫工作目标、责任主体,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交通状况、产业特色等不同情况,提出“一地一策”、“因症施策”扶贫思路,细化金融扶贫措施,强化对口帮扶指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基金撬动。推动建立“五大基金”,其中***基金通过贴息和风险补偿的方式直接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小额扶贫信贷。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通过应急转贷、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的方式支持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农业发展基金通过注册资本金的形式成立秦巴农业担保公司,为“三农”贷款提供融资担保。创业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学生创业、妇女创业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据初步统计,目前已成功撬动银行扶贫信贷资金4.5亿元。

——制度调配。出台了《巴中市政府性对公存款存贷挂钩管理办法》,将政府性对公存款资源与银行机构扶贫信贷投入挂钩,通过辖内银行机构信贷投放考核奖励办法激发银行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督促金融监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涉农金融机构增加合意贷款规模,落实“下调存款准备金”政策。

政策引路,扶贫有“靶心”,巴中攻坚脱贫阶段性实效显著。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末,全市银行业机构贷款余额457.83亿元,较年初新增112.79亿元,同比增长32.69%,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信贷投放规模不断加大的同时,巴中市信贷投放结构也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89.94亿元,净增74.53亿元,占全部贷款净增的66.25%,增速37.7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6.6个百分点。全市保险业金融机构实现保费收入26.36亿元,同比增长19.49%,其中涉农保险0.88亿元,同比增长18.8%。全市实现直接融资160.52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涉农直接融资22.3亿元,同比增长38.7%。

创新驱动—— “靶向”瞄准 攻坚脱贫更具实效

在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四川七彩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苗圃里,层层挂霜的中国红枫让这里呈现出童话般的意境。

“我们就是要让当地老百姓就近就业,扎根农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增收致富。”七彩林业负责人对记者讲出他的企业理念,那就是通过产业的保证,让农业产业做大。七彩林业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彩叶苗木品种开发、生产、销售的规模化苗木科技公司。2013年,七彩林业进入该村,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立科研及苗木培育基地。七彩林业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经营权,与农户签订苗木回购协议,农户既可自己种植苗木,由公司回购获益,也可不参与种植,由公司统一管理,在年底分红。这样的产业模式运作,离不开被称作“巴山动力”模式的支农再贷款+“银行+公司+基地+农户+政府基金”的“1+5”创新金融模式的支持。

七彩林业只是巴中创新脱贫方式的一个代表。

“新常态下,攻坚脱贫也要有创新,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制胜法宝。”许大政说,巴中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着力探索金融扶贫帮扶新路径。

在这其中,金融扶贫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农户扶贫和特色产业等方面的支持,“扶微助小”是其重点之一。

“扶微助小”不是单一的贷款,而是量体裁衣、多元化服务。

近年来,巴州区农村信用联社成立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开发专门的信贷产品,重点锁定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为客户量身制定金融方案,主动送服务上门,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专门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小微企业法人客户解决融资难题。截至2015年12月,全市银行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6.85亿元,净增56.2亿元,占全部贷款净增的49.96%,增速达79.63%,高于全部贷款增速48.47个百分点。

不止于此。在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省银监局和各省级金融机构的关怀支持下,巴中金融系统以全域扶贫理念为统领,以全面改善各项金融服务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商业可持续、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坚持加强农村金融教育、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统筹支持信贷投放,创新三种扶贫模式,全面创新金融工作机制。

——金融+扶贫开发。推行了“一简、二免、三优惠”(简化评级授信,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扶贫贴息优惠)的金融扶贫模式。

——金融+产业项目。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打造金融扶贫惠农示范工程,推出“巴山新居+产业融合+金融服务”模式,发放“巴山新居贷款”等新农村建设贷款14亿元。

——金融+示范基地。在全市打造12个支农再贷款示范基地,其中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粮食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累计获得信贷资金近4亿元,辐射近40个行政村、覆盖5万余人。

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工作举措,拓宽融资渠道,更多金融资源的注入,像冬日暖阳,普照巴中大地,托举起群众脱贫致富梦想。

三大保障——构建起信用体系来助阵

对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村民闫玉华来说,家庭年收入从1万元跃升到7万元并不仅仅意味着数量上的改观。“家里5口人,原来只靠我一人在外打工。我从农信社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作为信用贷款无须抵押,年利率只有4.75%,因为有财政贴息的扶持,所以基本不用给利息。”如今既开办农家乐,又从事家禽和葡萄种养殖的闫玉华正在和家里人憧憬着将生产的产品放到电商平台上,通过拓展产品销路增加家庭收入。

“当前,巴中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要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必须出实招,办实事,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模式。”许大政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完善金融扶贫开发的保障措施,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有效工作合力。

让扶贫工作推进更具成效,紧贴市情,巴中构建起“银行信贷保障、保证保险保障、直接融资保障”三大金融扶贫保障体系。

——银行信贷保障。巴中市银行机构针对巴中贫困地区实际创新20余种金融产品,例如,“蜀信.税金贷”,将税务部门纳税信用信息和人行征信信息有机结合,为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提供纯信用、无抵押、免担保贷款产品,2015年共发放该类贷款5238万元。

——保证保险保障。保险机构针对巴中贫困地区实际创新30余种金融产品,例如: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充分发挥了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向扶贫对象发放纯信用、无抵押贷款,2015年已提供保障1400万元。

——直接融资保障。完成四川省省级上市和挂牌后备资源库入库企业23家;7家企业在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4家企业已聘请中介机构进场进行开展新三板挂牌辅导工作,其中2家已完成股改,1家已进入申报资料阶段。扶持中兴纺织、兆润摩托、达芙妮制鞋等143家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解决了1.4万人的就业问题。

“十三五”蓝图—— 致力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五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金融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扶贫开发为统揽,围绕‘秦巴山区中心城市\’和‘两地两区一中心\’的建设目标,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各类要素市场,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与其它非银金融组织互动统筹发展,促进金融在资源配置、融资支持、保险保障等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健全,构建金融机构密集、要素市场完备、集散功能强大的‘一核、三业、多点\’金融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末,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5%以上,推动2-3家龙头企业上市,重点推动经开区‘金融街\’建设,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区域产品交易市场,新引进设立各类金融机构20家以上,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许大政表示。

发力“十三五”,同步奔小康。巴中金融脱贫路线图出炉,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二类支行向乡镇延伸,向城乡结合部和金融服务功能薄弱地区布局,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不断增强金融扶贫效能。加强对辖内银行机构信贷净增目标任务、涉农贷款“一个不低于”、小微企业“三个不低于”和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的督查考核。落实“适当放宽贫困地区现行存贷比监管标准和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政策,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核销额度。

——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建立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推动落实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和担保费补贴、贴息政策,建立常态化的对口帮扶机制。全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创新贷款抵质押方式,督导辖内银行机构简化服务手续,规范服务收费,切实降低涉农、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保险保障力度。分层次、分梯队、分步骤培育上市后备企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和中期票据以及短期融资券实现直接融资。引导保险机构积极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房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向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三农”保险产品。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普及力度。加快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建立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共享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全社会“重信守信”的良好氛围。推行金融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切实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运用金融工具致富奔康能力。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

“同步小康、加快发展”,这是巴中提出的脱贫愿景,虽任重道远,但在金融的强力支撑下,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这一愿景正在逐渐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新闻推荐

降低准入门槛 释放改革红利 通江县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

巴中市通江县优化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登记效率、简化企业注册程序,方便企业准入,实现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降低了市场主体准入门槛,该县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统计显示...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巴中:金融“造血” 助力精准脱贫)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