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要发展,贫困户要脱贫,找准路子后,最大问题是贷款难。资金从哪里来?银行是个重要来源。然而,许多贫困户由于没有资产抵押或无人担保,往往只能望“钱”兴叹。
今年,巴中市探索“政银互动、信用支撑、精准放贷、发展生产”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思路。9月25日,记者从巴中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获悉,截至目前,巴中已为1308户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2838万元。用信贷撬动金融扶贫,有了扶贫小额信贷,巴中40万贫困户发展生产不再望“钱”兴叹。
建三大平台 让银行愿意贷
李会莲是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村民,眼下,她5月份贷款2万元买的牛很快就要生产了。想起当初拿到2万元贷款的场景,李会莲仍感觉像在做梦一样。
李会莲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村里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控小组很快对她作出信用评价,原则上她可以贷1万元,但银行却贷了2万元给她。“她家虽然穷,但我们了解到她诚实、善良、勤劳、守法,而且有养牛技术,村里干部群众对她的评价也好,因此多放贷款给她,支持她创业。”巴中市农村信用社相关负责人说。“只要你有信用,穷也‘不差钱\’。”巴中把扶贫小额信贷职责下沉到村,在村成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控小组,履行一定的评级授信、放贷初审、风险防控、贷款催收和呆账风险补偿核算等责任。截至目前,巴中3县1567个村9.7万户贫困户的评级授信工作全面完成,贫困户评级率达100%,有效授信贫困户8.64万户,授信额度24.68亿元,有效授信率达89%。
信用评价体系只是巴中市着力解决银行“愿意贷”的一个缩影。目前,巴中已搭建好三大平台打消银行发放贷款顾虑:一是政银互动平台,政府当“红娘”,架好贫困户与银行之间的“鹊桥”。政府不干预银行放贷过程,对不良贷款不甩手;二是政银共防平台,全市共设立7500万元的“***专项发展基金”,为扶贫小额信贷提供政府担保,并加大贴息力度,目前已预留贴息资金500万元;三是政银齐管平台,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控小组与银行一道全程参与贫困户贷款各环节,切实解决扶贫小额信贷面宽量大与银行事多人少的矛盾。
出多款产品 让贫困户能获贷
巴州区水宁寺镇香炉村村民陈永红没想到,像他这样的“穷人”,也能住进漂亮的“巴山新居”。
2012年,香炉村启动新村建设。陈永红家的土墙房要拆掉,算上政府补贴、残联帮扶的3.8万元,盖新房还差几万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永红向银行递交了贷款申请,没想到当天就拿回5万元的“巴山新居”信用贷款。
陈永红的故事在巴中并非个案。在南江县天池镇栗园村,5户农户获得全省首批“扶贫惠农”小额贷款30万元。这是巴中市从助农帮扶基金、农村互助资金再到“小额信贷”的全面升级,成功实现了金融扶贫“三级跳”。目前,栗园村已有48户农户加入扶贫惠农基金会,全村总体授信额度达150万元。
近年来,巴中市在推进***工作中,根据贫困户不同需求,分别开发了额度5万元(含)以下、期限3年内的扶贫小额信贷产品。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银行的“巴山惠农贷”已向167户贫困户发放贷款358万元;中国邮储银行的“扶贫惠农贷”已向599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185万元;信用联社的“扶贫小额贷”已向336户贫困户发放贷款677万元。
此外,围绕让贫困户“零”成本和短时间就能获得小额贷款目标,金融机构优化贷款流程,贫困户贷款审批环节缩短到4个工作日,拿到贷款时间缩短为5个工作日。同时,采取金融扶贫直通车开到村、每月定时定点服务到村、重点贫困村设立简易金融网点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获得扶贫小额信贷。
□何欢 本报记者 庞峰伟
新闻推荐
□吴江本报记者庞峰伟“土鸡蛋、核桃以前都要背到乡上卖,现在好了,不出村就能把土特产销往全国!”1月21日,背着自家的几十个土鸡蛋,通江县青浴乡文昌宫村村民刘仕军来到一处电商服务点,不住赞叹村里的...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