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薅秧排对排,大田薅秧行对行,大田薅秧脚对脚……”6月7日,通江县民间艺术团体在该县诺水河景区表演《薅秧歌》,其轻快的节奏、舒展悠扬的曲调,引来游客阵阵掌声。
作为通江乡民薅秧时咏唱的歌谣,薅秧歌充满浓郁的巴山风情。每年薅秧时节,绿油油的水田秧苗间,乡民手杵竹棒,用脚指头剔去田间的水草,并松动秧苗根部的泥土。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劳作时,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薅秧歌”,给重复性的劳动带来乐趣。
歌谣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帮合。薅秧歌合唱时有拖腔和衬词,唱起来宛如小河流水,在田间此起彼伏,婉转回荡,成为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劳动交响乐。除了合唱,薅秧歌还有男女对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等形式,无不展现出乡民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内容上,薅秧歌包含了婚恋、情感及日常生活等各种内容,直白率真的歌词中带着浓烈的乡野气息。
近年来,通江县加大对乡土民歌挖掘抢救的力度,并利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去粗存精、推陈出新、开拓发展,使薅秧歌等民歌旧貌换新颜,并亮相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李晓军 本报记者 庞峰伟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庞峰伟)这几天,做了十几年通江银耳生意的巴中人胡建国格外高兴:他与重庆一农产品销售商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几年都不用再愁销路。曾经小打小闹的土特产生意,如今引得大公司上门,10月16日,胡建...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