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敦厚淳朴、色彩对比强烈、造型大胆夸张、刀刻间形神皆备——这就是通江石雕。2009年,通江石雕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受到肯定。
通江石雕是指通江县民胜镇民间雕刻大师的传统石雕技艺。民胜镇位于通江县城西部,是大山区的低山区,也是通江石雕技艺的中心地带。据《通江县志》记载:“通江古属巴国,唐宋称壁州。”通江境内石雕鼎盛于唐,今位于通江县城西门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千佛崖摩崖造像,被誉为“国之瑰宝”。
通江石雕从用料上可分为花岗石雕、大理石雕、白绵石雕、青绵石雕、汉白玉石雕等。从题材上看可分为3大类:吉祥图案石雕;戏剧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和日常生活题材石雕;辟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动物。其雕刻从选料、开山、取石到雕刻、着色、成像,每一个步骤都有既定的歌谣和仪式。
雕刻没有图纸蓝本,都是师傅口传。取料后在石料上画出大致轮廓,然后按心中形象进行雕刻,成像后据物像的特点着色。通江石雕集民间绘画、雕塑、工艺、建造、宗教、民俗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口传的传承方式使通江石雕突破了形体外在轮廓的限制和二维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为多视点、多层次。
完整掌握了通江石雕技艺的曾玉平师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介绍,由于通江石雕技艺要求艺人具有多方面的素养,加上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传承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保护。
本报记者 庞峰伟 整理
新闻推荐
“大田薅秧叶叶黄,薅好薅坏无心肠,又要趴下扯稗子,又想抬头望小郎……”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一首《薅秧歌》给很多现场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首作品出自一位71岁的老人黄定中之手。在长达...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