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汉摆龙门阵朱全森,年已耄耋,几经沉浮,淡看风云。性情豪爽,心直口快,人称“犟拐拐”。从事30余年达州地方志的编撰,著有《那年那月》《烟云苍茫》《为生命留言》。“达州多少事,都记脑海中”,白云苍狗,世事如棋,居诸迭运照凡尘,莫让往事随人去,所以,今日“倚老卖老”,听我朱老汉为诸君摆摆达州往昔那些事。
这篇碑《记》把朝阳洞誉为“福地洞天”。自此,“寻幽选胜者络绎不绝”,成为达县达官富绅的避暑胜地,也是四邻乡民议事、举办庆典的公共场所,每年都有几次佛事活动。清同治年间,朱族庠生朱登仁撰桂花亭七字楹联一幅,共14个字,其中只有“日、月、乾坤”四字能识之外,其他10个不仅生僻,且古今字典上都找不着。也许是他老人家自造怪字有意为难后嗣。
民围七年(1918)春,达县名流、诗人李冰如先生(1897-1976)游朝阳洞,于石壁上题诗赞曰:“朝阳古洞倚天开,面壁神功悟得来……”(其后诗句模糊难辨)。
民国十四年,达县知事左鸿梁游朝阳洞,为避免发生意外事故,令主持道士雇人用乱石块堵塞佛堂后面的暗洞。
民国十六年夏,川陕边防军“路司令”罗XX(人们都叫他“夏旅长”),携家眷住朝阳洞避暑,架有与达县城督办署通电话的专线。这“夏旅长”与朝阳洞下面住户关系融洽,并与朱XX结成“干亲家”,常有往来。
民国十八年三月初,达州土皇帝、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率“夏旅长”等人游朝阳洞,深赞四周景色宜人,是养身的好地方,只嫌庙宇陈旧,寺容欠佳,叫“夏旅长”和叶老道想法整饰。
中午,叶老道留“夏旅长”吃饭后,商议整修办法。都苦于经费无着,四邻百姓也很穷困,若再去化缘毕竟是杯水车薪。扯来扯去,都认为只有去找富豪大户,但要“师出有名”才能水到渠成。说到这里,只见坐在侧面“八仙椅”上照镜子的“夏太太”慢条斯里地说:“我有个办法,不晓得行不行。”大家都表示愿闻其详。
这“夏太太”姓张,今平昌县鹿鸣镇人。她有个同宗至亲张某某是毗邻泥龙庙场的富绅。这鹿鸣场、泥龙庙场当时都属巴中县管辖,地处山区,当年遭受春旱,又遇瘟疫肆虐,富绅张某某家的独生儿子患伤寒病,当地医疗条件差,六七天高烧不降。前两天,张家还派人进达县城来向“夏太太”求援求药。她主张借此时机,在鹿鸣场、泥龙场一带如此这般耍点把戏,也许能募化到一大笔钱。
这话一提,“夏旅长”竖起大指拇连声说:“夫人高见,夫人高见……这事我来安排,立即施行。”
这“夏旅长”不仅懂点医道,还懂点气象学。回城的当夜,便在城内药房买一两犀牛角粉末,第二天上午又在书摊上买一本老皇历,坐下来按历书“大甲子”一推测,什么“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壬辰癸巳长流水....”行了,再隔四五天可能要下点雨。事不宜迟,便把身边勤务兵冯XX和李XX叫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指教了一番,并说:“事情搞妥了,另奖大洋5个。”这冯、李二人经“夏旅长”一指点,心领神会,照此行事。一伙人便去备置道服道具。
民国年间,地方上若遇天旱水涝,兵荒马乱,疫病流行,一些寺、观的道士在城乡故弄玄虚,弄出一些似懂难懂,半信半疑的预言,叫做“道人喊街”。这“喊街”的言辞往往令人狐疑惊惶,所以民间有“道人喊街——不得了”的歇后语。
第三天上午,冯、李二人骑马走到蒲家场吊钟庙,把马交给马站,徒步到三清庙转碑牌河宿梓桐庙场。次日上午,二人装扮成道士来到鹿鸣场,逢赶场天,乡民熙熙攘攘。这冯XX手持引罄,走段路敲几下,轻声念唱:“干人显圣,拯救万民。东海龙王,快降甘霖……”一会儿又唱:“这方百姓快行善,天旱不过三月半……”李XX挎行囊在后面接纳施舍。
也许是巧合,当天下午天布浓云,宇间闷热,几声雷鸣后下了一个时辰的中雨,旱象缓解,乡民欢欣鼓舞,千恩万谢这朝阳洞“干人”的功德。于是把朝阳洞“干人显圣”降雨救民的神话传遍相邻各场。
第五天,是泥龙庙场期,两位“道士”又到泥龙庙“喊街”:“不得了,了不得!张家儿子有灾厄,若要宝贝灾厄清,朝阳洞内念皇经……”。这张家正苦于救命无门,便把两位“道士”恭迎到家,盛情款待,询问底细,并请“冯道长指点迷津”。这“冯道士”升为“冯道长”后,从口袋里取少量犀角粉,配几味中药煎“汤”让张家儿子吞服,当晚其高烧降低,神智略微清醒,全家人视为神奇。
张家的老太婆是位迷信痴迷者,见孙子病状
减轻,感激涕零。两位“道长”乘势大吹特吹,把朝阳洞“寒灯古佛”“干人显圣”吹得神乎其神,并进一步指点:“若是望你的孙子长命百岁,要到朝阳洞去许个愿,以求‘神药两解’,念三天皇经,祛病消灾;还要广施钱财,周济贫困,整饰庙宇,修桥培路,广积阴功,添寿赐福……”张家一一应承,给两位“道长”各奉大洋8元的功德。并派家人到朝阳洞进香谢恩之后,进达县城求医处方配药。
“夏旅长”见谋划有着,马上请城内著名中医师魏宗山、龚益斋各配两剂中药叫张家人拿回去调养。半个月后,张家宝贝儿子痊愈,全家喜难自禁。左邻右舍一传十,十传百,毗邻各乡场把朝阳洞“干人显圣”吹得天花乱坠,玄乎其玄。朝阳洞主持叶老道随即派人乘势四境募化集资。张家捐钱首先铺筑从石龙溪到朝阳洞的石板大路。叶老道雇请朱学臣为大掌墨师,对朝阳洞庙宇再度整修。刘存厚授意他的财神爷、达县收支所长王天一在石壁上写“一洞天”三字。又授意其军法处长林润泽在一些石壁上提字记胜(林润泽字惠泉,陕西省汉中人,达县人多把他叫“林司法”,著名书法家,他在桂花亭右侧石壁上写有“凤鸣朝阳”四字,1992年达县市人民政府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洞整饰工程于民国十八年底竣工,屋宇焕然一新,泥龙庙张家定于次年正月还愿。叶老道礼请三清庙伍老道、真武宫夏老道等于正月初七下午齐集朝阳洞开坛“念皇经”,庙周悬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二十八宿”“三十六帅”旗幡,气氛庄严肃穆。初九这天是玉皇大帝生日,举行隆重的拜寿庆典。城乡一百多名善男信女齐聚石龙溪,由道士前导,登上刘家山之后敲渔鼓、击简板、鸣引罄、口念经文,十步一打躬,百步一叩首,叫做“烧拜香”,去朝阳洞给玉皇大帝拜寿。中午在庙内吃素餐。下午,众道士在庙内皇经楼下搞“扶乩”活动。
“扶乩”本名“扶箕”,本是古老的一种巫术活动,用类似机器人的木架由二人操作在沙盘上划字,“卜以问疑”。历经长期演变神化,由道士、和尚或儒生操作。民间把搞这项活动的人叫“鸾生”“鸾师”。“请神”念经之后,求神仙驾凤乘鸾到“乩堂”划字,作为“神的启示”,给人“决疑治病”或“预示吉凶”。这次活动没用木架在沙盘上划字,而是“鸾生”用笔在纸上划字,字纸从皇经楼窗户飞出来,所以人们把它叫“飞鸾”,搞得玄乎其玄。
朝阳洞内佛道兼容,也曾有和尚住过。因庙产不多,供膳不济,和尚离去。清朝后期,叶家坪叶姓接管家庙,延续香火。末年的主持叶老道也是带产出家为道。
1951年土地改革,人民政府征收寺庙田产分给佃农,道人归宗还俗务农,断了菩萨香火,庙宇失修。1959年春,红星(北外)人民公社派人拆“桂花亭”和部分廊楼,把木料搬下朱家沟修养猪场。其残存部分日渐颓塌。“文化大革命”期间,不仅庙宇灰飞烟灭,佛像被砸,除石梯之外把一些成形的石头拖到半山改地改田,昔日著名的避暑胜地、旅游景点零落黯然,时易物非,黄杨厄闰,文物经卷不明其踪。1980年代初,个别人动议恢复朝阳洞胜景。1984年秋,我陪同北外乡(镇)、村干部实地察勘,深感难度很大。只发现洞后李家梁境内有清道光年间所凿的和尚石窟墓,墓内几个塑像色彩依旧,“桂花亭”的石桌、石凳摆在李XX家地坝里,令人触目伤怀。
1990年代初,今通川区东岳镇人许XX,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不经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许可,在洞内塑十多尊不伦不类的佛像,洞外搭简易棚,卖香蜡纸烛,招引善男信女进香礼佛。1998年,政府明令许XX停止非法活动,将所谓“佛像”拆除。其后,朝阳洞下面朱家沟内嘉山秀水,钟灵毓秀。2000年初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石龙溪自然生态园区”,加上距市区较近,交通极其方便,朱家沟内成为休闲旅游养身胜地,供游人休闲、餐饮、娱乐的农家乐似雨后春笋般兴建,一家赛过一家,游人如织。(2007年,朱家沟遭遇罕见洪水,公路被毁,交通受阻,部分“农家乐”停业)。通川区东城况XX夫妇又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在朝阳洞右侧重建“桂花亭”作为住宿。夫妻俩利用洞上洞下隙地种薯种菜,自食其力。间有游人进香参禅。嗣后,况妻朱女士黑夜失足,坠崖身亡,加上朱家沟交通隧道开凿,庙宇破落,人迹罕至。
花开两枝,话分两茬:朝阳洞下面朱家沟朱族先祖朱仲仁,是清乾隆初年从湖广麻城孝感乡骑马率全家填川的。当时,州河沿岸胡家坝、彭家坝、瓦厂坝、张家坝、高家坝、徐家坝、韩家坝等地,早已被人插占,只好到石龙溪沟内落籍。其后就以姓氏为名叫“朱家沟”。这朱家沟虽然水源充足,树多林茂,但地狭田少,光照不足。过了四五十年,子孙繁衍,朱家沟显得“塘小鱼多”生计日蹙,只得分一房人向接壤的凤凰山边沿范家坪一带发展。
新闻推荐
平昌县灵山小学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心培养核心素养为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潜心培育学...
平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