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平昌县青凤镇马垭广场举行的粽子节上,一段和着唢呐和锣鼓伴奏的民俗舞蹈表演引得观众阵阵欢呼:只见表演者合着节拍,挥动双铰(铜质小镲),不时放长或收短铰上所系的绳子,忽而甩过头顶,忽而绕过腰腿翻旋飞转,在各个不同部位击打,展现出种种优美舞姿和造型。
这段舞蹈表演被叫做“翻山铰子”,它产生并流传于川东北平昌县一带,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汉族民间舞蹈,既有对古巴人原始舞蹈的继承,又吸收了民间的音乐元素,豪放粗犷,节奏明快,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既可在平地上表演,也可以在桌面高台上表演。2008年,翻山铰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山铰子由何而来?据介绍,翻山铰子已有上千年历史,起源于傩戏,最初是祭祖娱神的。在明清时期,川东人爱在祭神、驱邪等活动中以铰子为道具,结合响亮的音乐和优美的动作取悦鬼神,使之不再危害百姓。后来经过大胆改造,翻山铰子开始在婚嫁、寿诞等各种喜事中广泛表演,用来烘托喜庆热闹气氛。
翻山铰子作为一项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如今在大巴山区仍然十分盛行。老百姓遇家中有结婚、祝寿等喜事,便会请铰子戏班前来助兴,表演结束后客人才开饭,十分热闹。
近年来,各地对翻山铰子进行了创新,编排了少儿版、青年版、中老年版的翻山铰子舞,使翻山铰子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
本报记者史晓露 整理
新闻推荐
四川日报讯(记者任鸿)5月3日,记者从省政府督查室获悉,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
平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