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新闻 平昌新闻 通江新闻 南江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巴中市 > 平昌新闻 > 正文

巴渝文化“活化石”翻山铰子跳上央视

来源:四川日报 2015-06-12 08:48   https://www.yybnet.net/

□王兴元 本报记者 吴晓铃

伴着铿锵欢快的锣鼓声,演员挥动铜钹,忽而放长红绳甩过头顶,忽而收短铰绳绕过腰间,动作刚健粗犷中又透着柔美和灵活……5月底,央视10套《文明密码》把镜头对准了巴中平昌县的传统舞蹈翻山铰子。这个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将古代巴人舞的粗犷和蜀地吹打乐韵融合,百余年来深得百姓喜爱。据悉,这期以“翻山铰子”为主题的节目,将于近期播出。

浓缩巴人粗犷民风

翻山铰子,顾名思义因表演动作粗犷、形似翻山越岭,再加上铜钹形似水饺而得名。由于它承载了川东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被誉为巴渝文化“活化石”。

在拍摄现场,翻山铰子省级传承人、平昌县龙岗乡挺进村村民郭登俊介绍,“翻山铰子起源于傩戏,最初是祭祖娱神的。在明清时期,川东人爱在祭神、驱邪等活动中,以铰子为道具,结合响亮的音乐和优美的动作取悦鬼神,使之不再危害百姓。”

到了清咸丰7年(公元1857年),民间艺人冯白仁为了让自己的杂耍班表演更有看头,便把傩戏和巴蜀舞蹈、戏曲、杂技等结合,创造了翻山铰子。这种舞蹈既保留了以往傩戏的神秘气息,又不乏巴人舞蹈的刚健粗犷和红火热闹的场面,因此演出大获成功。

新中国成立以后,翻山铰子成了“翻身铰子”。平昌县关房村村民、国家级传承人吴华德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地农民纷纷成立了业余表演队,每当婚嫁、丰收、文化娱乐时,人们都要表演翻山铰子来助兴。

1956年,翻山饺子作为川东北地区特有的舞种,参加四川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大奖。从此,带着泥土气息的翻山铰子声名鹊起。

演一天政府补助100元

和其它非遗一样,翻山铰子同样曾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吴华德告诉记者,翻山铰子主要面临市场萎缩和学习艰辛两大难题。“我15岁学艺时,师傅为了让我们把铰子舞得行云流水,要求18个师兄弟排成队,上下、前后、左右快速翻舞2个1斤重的纯铜铰子,天天如此,铰子经常把我们打伤。”吴华德边说边撩起手臂,一道道结了茧的伤疤清晰可见。因为实在太苦、太难学,吴华德的5个师兄弟只坚持了4天就偷跑了。而他苦学3年,终于可以把铰子舞得虎虎生风,最终成为翻山铰子的“吴派”代表人物。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翻山铰子的市场受到巨大冲击,“以前一年有50多场演出,后来一年只有20多场,一年到头一个人也就挣个两三千元。”为此,吴华德的一位能把铰子绝活表演得完美不缺的师兄,选择了外出打工,至今已十年未归。

不过,平昌县对翻山铰子保护传承一直在不断探索。平昌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魏心强介绍,在上世纪末,平昌县花费30多万元对翻山铰子进行了搜集整理,用图文以及录像的方式进行保存。与此同时,还编写了翻山铰子教材,让非遗进入校园。而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把现代舞蹈的一些元素融入其中。还把翻山铰子引入平昌巴灵大院、营山西月湖等旅游景区进行特色表演。

郭登俊说,现在演一天政府补助100元,“能挣钱养家,也就不用担心这门民间艺术失传了。”

新闻推荐

巴中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标准

巴中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图为1月20日,转型为产业工人的当地村民在平昌县元山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里劳作。付海旭摄...

平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平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巴渝文化“活化石”翻山铰子跳上央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